15不求甚解中职语文第一册教案.docx

时间:2022-04-24 15:32: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5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一、 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并有口己的主见。 二、 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学设想:

一、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町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 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 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示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 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z前充分预习,了解学生的 疑难问题,课上老师对个別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 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 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以猜谜引出対祖国语言的赞美,导入课文。 二、 感知解析

1. 第一纽•例了,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读如下句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是个好小了,出来动一动你茗人爷! ——你这个好小了,出来动一动你茗人爷! 三个,不论“是” “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但・“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 论。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 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

2. 第二个例了,“李广射虎” 一段。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

定情境之屮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T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屮石没做”, 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 昭原貌甚或增益,不町刻意简洁的。

这个例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3. 第三个例子,推敲典故,"推敲” 了一千多年了,还冇味道吗?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

I口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 “推”的妙处。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 用联想结合竟境。即文字与意境有关,必须“咬嚼”。

小结: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对我的阅读或写作有什么启示? 三、 探究发现

本文对例子的解析,你有不同意见吗? 四、 味提升

1 选取炼字的—•些例句。




2 选取一些美文段落。 3、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赏析。

五、 总结全文 六、 布置作业

1、以“推敲再推敲”或“对《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为副标题,写200字左右的小论

文。

2、对白己的作文进行一番审视,推敲推敲,咀嚼咀嚼。

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 解“不求其解”的真正含义。 2 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 习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 4 解驳论方式。

教学重点: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不求甚解”是我们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牛传》中学到的一句名言,这篇文章中作

者以它为题意在耍真止理解陶渊明的本义。那么,“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什么呢?我们一 从这篇文章屮寻求答案吧。

二、 授新:

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 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

对任何问题不求其解都是不好的。

2 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冇充分的理由。

3 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 好读书”和“不求具解”有什么关系?

“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

谦虚态度和止确的方法。

5 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英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

系?

从正反两方而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6 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

作为论据对“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行论证。

7 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主要用了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8、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有立有驳,驳立结合。

三、 师小结: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要有

虚的读IF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四、 置作业: 1 握课文中的要点问题。 2 习《致橡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9cb09c014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