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 止

时间:2022-04-01 13:18:2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作者:鄯爱红

来源:《求知》 2017年第8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曾子《大学》

【译文】做君主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儿子的要做到孝顺,做父母的要做到慈爱,和人们交往要做到诚信。“止”,停止、栖息,在这里是居住之意。

【作者简介】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子合称“四圣”。

【写作背景】《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大学》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著作。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现实意义】《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伦理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具体地说,“至善”的境界就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知止”并不是通常理解的知道“停止”,而是基于对自身角色和定位理解基础上确立的修养目标,所以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至善的目标,立坚定的志向,就可以心不妄动地朝着一个固定的目标不断努力,不断思考和修养,进而可以增进德性。在今天,“知止”就是要知道我们应该干什么,我们能干什么,即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我们每个人都以真诚的态度,心怀仁爱,躬行孝悌,正心诚意,养性修身,力争把每一件事做到尽善尽美,在积极进取的心态中达到人生的最佳境界。社会也就会更和谐、更美好,就是“至善”的社会。

对领导干部来说,“知止”是要领导干部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知道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所在。领导者和其他人一样,处在不同的关系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要求。作为上级,要有仁爱之心,对同事对属下对朋友甚至陌生人要有爱心;作为下级,要有恭敬之心,对上级对长辈对领导要尊重;作为子女,对长辈要有孝顺之心;作为长辈,对晚辈要有慈爱之心。此外,领导者要特别注重诚信修养。言必行,行必果,既是人格修养的要求,也是政策制定与落实的要求,领导者既要注重诚信品德的修养,还要关注政策的持续性与执行的一致性。领导干部“知止”,且能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才能远离耻辱,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a3dce98e6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