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早出新证

时间:2022-04-01 13:18:3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学》早出新证

【提要】本文对《大学》的成书和文本进行了考查,指出近代以来认为《大学》晚岀的各种 理由均不能成立,《大学》应成于曾子或其弟子之手。通过与帛书《五行》经、传的对比, 认为传统分《大学》为经、传两个部分不能成立,《大学》应为独立的一篇。程颖修订的《大 学》最接近原貌。 【关键词】《大学》曾子《五行》早出

郭店楚简的发现,引起学者重新探讨曾子认为《大学》晚出,一个重要根据是认为《大学》 与《礼记》中的《学记》有关,是对古代学校制度的反映,而大学制度晚出,故《大学》亦 晚出。淸代学者陈沬指岀,《大学》与《学记》中一段文字相近,二者均论"大学之道”,有 密切关系。《学记》的这段文字是: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诚身"意近于"修身""顺乎亲"近于"齐家”,"信乎朋友"" 乎上”近于"治国",“治民”近于“平天下”,它们之间各以前者为条件,表现为由"诚身”到" 民”的层层外推,这与《大学》的思想也是基本一致的。那么,《大学》与《中庸》的两段文 字哪一个更早呢?我们认为应该是《大学》而不是《中庸》,这可以从二者关于"诚”的论述 中看岀来。《大学》所说的"诚”只是指"诚其意",内含比较简单,而《中庸》的"诚”则是指" 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先天实践能力,并对英作了“诚者”与"诚之者"的区分,与前者相比, 不仅内含更为丰富,且更具有哲学深度。从《大学》的"诚其意"到《中庸》的"诚者”反映 了思想认识的前后发展过程,因此,《中庸》的这段文字可能受到《大学》的影响,并 哲学上作了进一步发挥。《中庸》作于子思

既然《大学》晚出的结论不能成立,其作者和年代就值得重新考虑。不过在此之前,需要先 对《大学》的文本作一番讨论。我们知道朱熹曾区分《大学》为经、传两个部分,并对传进 行了补充。虽然朱熹的《大学》新本存在着一些争议,但其将《大学》分为经、传两个部分 却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并成为讨论《大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前提。然而我们认为将《大学》 分为经、传两个部分,疑点颇多,值得进一步商榷。首先,传的体例不统一。被朱熹当作“传” 的内容 主要有两部分,一是《诗》《书》"子曰",如"《康诰》曰:克明徳。”"《诗》曰: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朱熹认为这分别是经文" 明徳""亲我们既否左了《大学》晚出,又证实《大学》并非经传两个部分,而是一个整体, 那么,传统上《大学》成于曾子及其弟子的说法便值得重视。首先,《大学》一文中明引曾 子之言,说明其与曾子一派有密切关系。《大学》"所谓诚英意者”一段云:"曾子曰:十目所 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李学勤先生指岀,古人或英弟子在记英言论时,往往直呼其划,此 乃是当时著书通例,如《孟子》一书为孟子与其弟子公孙11、万章等所箸,而文中则通呼" ",《墨子》书中的“子墨子"、《史记》篇末的"太史公",情况也是一样。而《大学》中既 "曾子曰",那么,"朱子说《大学》系曾子所作,绝非无因。”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 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上而说过,《中庸》的思想比《大学》 更为成熟,故《大学》应在《中庸》之前。有学者看到《大学》文字较为整齐,便认为《大 学》成书较晚,是不正确的。因为文字的整齐与否,往往与文本的性质有关,而与时间的早 晚关系不大。按照传统的说法,曾子、子思上下相承,属于同一学派,既然《中庸》岀于子 思,那么,《大学》岀于曾子或其弟子的可能性就很大。综上所述,《大学》早出,可能出于 曾子或其弟子之手,这虽然与传统的观点相同,但它却经过了重新论证,并有新材料的支持, 故称为"新证" 附:明道先生改正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徳,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泄,左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康诰》曰:"克明徳。”

《大甲》曰:"顾提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徳。"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 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英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 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


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古之欲明明徳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英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 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苴所厚者 薄而貝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苴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 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苴肺肝然, 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 严乎!"富润屋,徳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正在英心者,身有所忿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 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 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苴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按敬而辟焉,之 其所哀矜而辟焉,之苴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 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貝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出成教于国。孝者,所 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 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 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债事,一人泄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 天下以邸,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 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 夭,英叶薬薬。之子于归,宜貝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 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 挈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 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诗》云:" 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 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僅矣。《诗》云:" 彼淇澳,慕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倜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 不可誼兮!""如初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倘兮"者,恂慄也。"赫兮 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誼兮”者,道盛徳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 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要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子曰:" 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英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诗》云:"殷之 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徳。有徳此有人,有人此有上,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徳者本也,财者 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岀。《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 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須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 "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 其心好之,不啻若自英口岀。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娼疾 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 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 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 苗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 ,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 未有好义苴事不终


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 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貝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 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苗害并至。虽 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注释:

1 又名《明道先生改正大学》,收入《二程集》第四册《河南程氏经说》卷五。

2 朱熹《大学或问》有朱熹答某人问,云"无他左验”,并云"或出于古昔先民之言也,故 疑之而不

敢质"

3 李学勤:《郭店简与〈礼记〉》,《中国哲学史》19984期。 4 陈猝:《东塾读书记》,转引自张心徵《伪书通考》上册第444页。

5 见杭世骏《续礼记集说》弓I:武内义雄:《两戴记考》,载江侠庵编译《先秦经籍考》上 册,商

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年版,第183页。

6 杨宽:《我国古代大学的特点及苴起源》,载《古史新探》中华书局1965年版。

7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第九章《先秦儒家思想的综合一一大学之道》,第270 页,

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五十七年版。

8 胡止归:《(大学〉之著作年代及其与〈中庸〉之思想同异比较研究》,《大陆杂志》第 26卷第9

9 同上引徐氏书,第270页。 1

2 郭沂:《〈大学〉新论》,载《新儒家评论》第二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岀版。 1

3 收入《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岀版社1983年版。 1

4 李学勤:《从简帛佚籍〈五行〉谈到〈大学”,《孔子研究》19983期。 1

6、陈荣捷:《初期儒家》,《史语所集刊》第47本,1976年,第742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c2601d349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