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时间:2022-09-18 20:01: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积累文言文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式。 二、【方法指导】反复诵读,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1.其:齐集有其一 2.若: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 以若所为

其皆出于此乎 若毒之乎

3.爱: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4.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三、【知识链接 孟子思想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民本主义思想。②邦国的主权在民。③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能够不服从的。④政事以民为归宿。⑤用人以民意为准。⑥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⑦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⑧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四、【导入

五、【自学自测 ()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1.无以,则王乎 2.王说,

3.为长者折枝 4.盖亦反其本矣

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6.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7.是罔民也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释以下古今异义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至于兄弟

3.不能进于是矣 4.然后从而刑之 5.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6.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7.然则小固不能够敌大 ()解释以下实词含义

1.保民而王 2.若无罪而就死地

3.以羊易之 4.宜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5.无伤也 6.莅中国而抚四夷 7.犹缘木求鱼也 8.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9.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10.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11.俯足以畜妻子 12.然后驱而之善 13.故民之从之也轻 14.奚暇治礼义哉 15.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16.申之以孝悌之义 17.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指出以下词语的用法 并归纳其活用的特点

1.德何如,则能够王矣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然则小固不能够敌大,寡固不可敌众,弱固不能够敌强

5.欲辟土地,朝秦楚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7.五十者能够衣帛矣 8.谨庠序之教 9.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0.是罔民也

()一词多义 吴广素爱人 缺乏为外人道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失道者寡助

5.明:举头望明月 任重道远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明君治民之产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指出以下语句的文言句式并归纳特点

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7.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2.未之有也。 8.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3.莫之能御。 9.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4.何由知吾可也? 10.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牛何之? 1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 6.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心与?

12.树之以桑。 六、【当堂检测

1.以下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啬,舍不得 B.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莅临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罔:陷害 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疾:憎恨

2.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无以,则王乎 B.欲辟土地,朝秦楚 C.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D.五十者能够衣帛矣 3.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臣未之闻也 B.莫之能御也 C.不过不王者,未之有也 D.百姓之不见保 七、【知识清单

《孟子》中的成语: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赤子之心

舍生取义 一暴十寒 当务之急 出类拔萃






一、【学习目标

1 2、分析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把握孟子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说理技巧及擅长设喻取譬的语言特点。

二、【方法指导】通过有效的研读与合作讨论,理清文章的论辩思路,教师适当点拨总结。

三、【知识链接

1.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

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缺乏以事父母,俯缺乏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

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

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

在一次齐宣王问相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

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四、【导入

五、【自学自测

1.段落大意:

全文共二十二段,可分四局部:

(1) 1 4 孟子避开齐宣王问询及 ,提出 的主張。

(2) 514 孟子举 一事,说明宣王有不忍之心,已具备

条件。

(3) 1520 說明宣王未能王天下,是 ,而非

(4) 2122 孟子通过论证推恩的方法与效果,比较推恩与否的利害,说明

2. 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能够“王天下”?为什么?

3. 齐宣王如何解释他“以羊易牛”做法的原因?

4.孟子在本文所阐述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有哪些方面的具体措施?

1)制民之产 2)重视教育 3、小结:最后其实孟子说的就是物质生产

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措施。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结束全文。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话题切换,理出作者论辩思路。

明确:

1.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思想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民本主义思想。邦国的主权在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

不能够不服从的。政事以民为归宿。用人以民意为准。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的注意转到对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4.列举霸运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

二、领会孟子形象说理,善用比喻的妙处 学生归纳文中比喻句。









六、【当堂检测】

1.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臣未之闻也 B.莫之能御也

C.不过不王者,未之有也 D.百姓之不见保

2.以下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莫:否认副词,不

彼恶知之 恶:代词,表疑问,怎么

B.不识有诸 诸:之乎,合音词

是乃仁术也 是:代词,这

C.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为:因为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以:介词,凭,用

D.是以君子远庖而厨也 是以:所以,所以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抑:副词,难道,表示反诘



七、【知识清单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 劝说 放弃 ,采

的政治主张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
















因势利导,擅长 的写作特点

2.答:孟子认为国君要保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能够“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戴。

3.答: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因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沒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

齐宣王欲王天下,孟子欲推行仁政思想,孟子如何展开劝说?

简说: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能够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实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孟子论辩的技巧就在于能抓住对方的心理并因势利导,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一、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孟子成功说服齐宣王的原因? 教师准备:

1、抓住“以羊易牛”这件事,充分肯定齐宣王的不忍之心,引起他的共鸣,激起他的兴趣。(为齐王辩解)

齐王的反映足以证明这个招的成功:王悦,于心有戚戚焉 我们概括为——找准切入点,激发兴趣。

2、借助“以羊易牛”,另寻角度,借题发挥点醒齐王,之所以没有称王天下,是因为不肯做,不是不能做。鼓起齐王对行王道的信心。(为百姓辩解)(先纵后擒) 3、成功使用比喻,形象生动的说明道理,深入浅出,容易接受。

1)一组比喻:力举百钧 不能举羽

明察秋毫 不见舆薪 不为非不能 恩及禽兽 不保百姓

2)一组比喻:挟太山超北海 不能 为长者折枝 不为 3)一个比喻:缘木求鱼

比喻现在崇尚武力主张征战求征服天下是不可能的。

用“力足以举百钧 ,而缺乏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不为也,非不能也” “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比照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

“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很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习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4、抓住心理,反面击破

“王请度之”之后,孟子知道齐王并不能立即欣然接受王道的根本原因是希望用武力征服天下,所以必须消除他的这种想法,于是用事例和道理分析了以少敌多,以弱胜强是不可能的,并且还将有严重后果,在吓倒齐王后顺势描绘了王道的威力。 征战霸道 缘木求鱼 后果严重 仁政王道 轻而易举 前途光明

小结:总之,孟子从开始的尴尬不和谐的谈话开始,抓住事情,引起共鸣;多方设喻,形象说明;反面剖析。使用了多种手段,成功的让齐王接受了自己的理念,全文迂回曲折,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a4143b6a3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