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运动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文运动的理论与实绩 一、古文运动的背景 1.文体自身原因。 先秦两汉,除诗赋外,不论经、史、文、哲,都采用散体的形式。进入魏晋,逐渐骈偶化。南北朝时期,骈文大盛,除小说和少量历史、地理学术著作用散文外,其余都用骈文,甚至像刘勰《文心雕龙》也都全用骈文。骈文讲究声律、对偶、典故、词藻,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有较多拘束与局限。经过隋代、初唐、盛唐,到了韩柳的时代,已经完全僵化,文体革新已是势在必行了。 2.社会原因。 文体的由骈而散,在开元时期已有相当的发展,而作为一种改革思潮的出现,是在安史之乱后。整个社会处于一种表面稳定实则动荡不安的危险状态,面对严峻的局面,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心。与强烈的中兴愿望伴的是复兴儒学的思潮。韩愈、柳宗元将复兴儒学的思潮推向高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体文风改革得到了发展。 3.韩愈、柳宗元杰出的领导与创作实践。 韩愈、柳宗元先后领袖中唐文坛,加上韩门弟子皇甫湜、李翊、李汉、李翱等的不断努力。 二、古文运动发展历程 古文这个概念,是由韩愈首先提出了的,以跟骈文相对立,但主张文风改革,在隋代已经开始。 A.初唐“四杰”,展示出流走活泼的生气和注重骨力的刚健风格。 B.盛唐以后,张说、苏珽运散入骈,展示出雄浑的气势。李白,将诗的笔法情调注入文中。 C.中唐陆贽手里,变化达到极致,彻底地除了此前骈文的丽辞浮藻,不用典、不征事,而代之以充分的散体文气。 D.天宝中期,元结、李华、萧颍士和继之而起的独孤及、梁肃、柳冕、权德舆等人,以复古宗经相号召,以古文创作为旨归,从文体的角度倡导改革。 E.韩愈和柳宗元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用“道”来充实文的内容,使文成为参与现实政治的强有力的舆论工具。他们将问题文峰的改革作为其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创作了大量饱含政治激情、具有强烈针对性和感召力的古文杰作。 韩柳所强调的儒学重点稍有差异,韩强调儒家的仁义与道统,并以恢复从尧舜汤文武到周公孔孟的道统自许。柳宗元主张经世致用的儒学,不拘于所谓道统。 三、古文理论内涵: 总论,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论。 1.“文以明道”——古文理论的思想纲领。 韩柳根据唐代儒学衰微的现实,从扶持儒学的立场出发,反复强调“古文”与“古道”的一致性。韩愈所谓“道”尧舜汤文武到周公孔孟之道,即古代圣贤之道。认为孟子之后,儒家道统不得其传。韩愈倡导儒学,内容有二:排斥佛教;正名分,重振君臣父子关系,强化中央集权。韩柳“明道”的主张,强调文章的政治教化功能。 2.“不平则鸣”——古文运动的创作口号 韩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之说,提出作家生平际遇与创作的关系。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揭示了文学创作- 1 - 的客观规律和审美特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韩愈指出,各个时代的优秀作家,都是历史上的善鸣者,其作品反映现实和抒情言志,既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不平,又表达对不平现实的批判。 3.“古文”说——古文运动的创作目标 韩愈所谓“古文”,指先秦两汉时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一种新的文体,具体表现: A.“气盛宜言”。 “气”,指文章的气势,“气盛”,指作者道德修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认为只有气盛,才能写出好文章。强调人格修养对文辞的决定作用,注重平日儒学修养和文章修养。 B.“陈言务去”——贵在创新 认为学习古文的途径是认真阅读先秦两汉之书,博采众家之长。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要心领神会,不拘泥于古人陈言;倡导“惟陈言之务去”,要求广泛吸收前人语言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以自己新颖活泼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古文创作时做到“文从字顺”。以此三点作为文章语言的审美标准,对后世中国古代散文的语言艺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C.“以文为诗”。 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议论为一体。在结构安排上以浓丽的色彩点染景物;一清淡的笔触来抒发情怀,浓淡相间,自然清朗。同时,在诗中大发议论,直接表述对人生、社会的看法,形成以议论入诗的特点。“以文为诗”丰富了诗歌的创作手段与表现形式,不但推动了唐诗艺术的发展,而且极大地影响了一代宋诗风格。 四、“文起八代之衰”——古文运动成就 唐代古文运动在我国散文史上的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宋代以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唐代古文运动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 1.在用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 在文学观念上否定了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咋文学的发展路途,但在创作实践中却颇为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了一切文体的界限和陈规旧制,把大部分应用文写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 A.辞采。吸收骈文的长处,用不少整齐有力的四字句夹杂于散体文句之间,造成长短错落、音调铿锵的声情效果。 B.语言。“去陈言”,强调“文从字顺”和“体备”、“词足”。博采众长而自铸伟词,对遣词造语和文势的营造给予了极高的重视,主张建立自然、通俗明畅的语言规范。 C.技巧。用变化多端的构思方法组织文章,善于通过比喻、排比、细节描写来丰富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2.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于浑厚坚实中寓有一起贯注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异常鲜明的个性特征。 3.不仅有完整的理论,而且有辉煌的实绩。各自创作了几百篇论、说、传、及、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杂文、寓言等各种体裁的散文,大多温情并茂,新鲜活泼。 当然,并不是说经过一场古文运动,文坛上就再不会出现形式主义逆流的。实际上,韩柳之后,唐代古文的走向了两种趋势。以李翱为代表的偏于阐道,反映现实的题材狭窄;以皇甫湜、孙樵等“趋怪走奇”,文章晦涩难懂。这些不利于古文发展。至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的小品文,短小精悍,笔锋犀利,为晚唐文坛增添了光彩。至五代北宋,浮靡华艳文风又泛滥。 - 2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a7f9fea4afe04a1b071de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