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古文运动是一次革新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运动。通过这次改革使散文登上了文学的主导地位,同时让世人摆脱了骈体文繁杂的束缚,使得人们的写作更能表现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再的玩填字游戏。这为当时及后世的文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文运动当时就促进了传奇小说的发展,唐代成为传奇小说极盛时期。当散文创作实践与理论开始出现变革苗头的时候,在关系到读书人前程、影响到读书人文风好尚的科举考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宝应二年(763)也就是安史之乱平息的那一年,杨绾和贾至主张在科举中废诗赋、去帖经而重义旨、以促进人们对儒学精神的真正理解,改变华而不实的文风;建中元年(780),令狐峘主持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策试,开始采用散体文形式。这些事实,一方面说明文体改革的主张开始渗入科举的主持者心中,证明它已形成了思潮;另一方面则可以推断,由于科举策试允许了散体文形式,那么它一定对文风变革是一个有力的推动。中唐时代,虽然考试依旧考诗赋,但人们向官员请谒求荐,向主考投行卷,却大量用了散体文。像韩愈当年便是一个以散体写书信投谒的举子,《旧唐书·韩愈传》说他“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馀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可见,尽管诗赋取士没有废除,但无论是主考官还是应试者,都已经把散体文看得重了。 新文化运动的作用使白话文替代了文言文,同时启用了新的标点符号,使文章更容易读懂。同时新文化运动也要求人们写实,而不是刻意追求形式,这使人们能摆脱框架的束缚,使思想,观点充分体现于文中。更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融入了反封建的色彩。。鲁迅的文章,几乎都对封建的礼教、教条以及封建糟粕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使人们通过文章能觉醒,能起来反抗封建。 新文化运动不仅在文学形式上有改进,更对拯救民族的意识思想作出了贡献。1921年之后,新文学进入发展阶段,伴随着五四作家群体在环境影响、审美趣味、文化追求等方面的不同趋向,“文学革命派”的分化也成为必然。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及高潮期先驱者面对长期封建文化传统所造成的“人”的荒漠,自觉地团结起来,在文化层次上取得了高度的“统一性”,那么当他们深入到文学创作与表现的各个环节、层次上时,则在“人的文学”观的发展上出现了不同的审美趋向。如前所述,在五四“人的文学”观念中,人本人道主义与个人人道主义是交织在一起的。二者在反对封建主义的运动中都是不可偏废的理论武器,但它们又是有着明显区别的两种思潮。人本人道主义侧重于人对自身的观照、审视与反思,个人人道主义强调人格的独立与个性的自由。具体列文学创作中,前者相应地注重文学与读者、社会客体的关系,后者则注重文学与作家主体的关系; 前者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后者则注重文学的“自我表现”的本体意义。以文学研究会为代表的“人生派”(还包括新潮社、语丝社等)和以创造社为代表的“艺术派”(还包括湖畔诗派、沉钟社、新月社等)正是分别从这样两个侧面崛起而并立于世的。它们在“人的文学”观的发展上分别作了外向式的扩展与内向式的挖掘,从而将“人的文学观”推向丰富和成熟。 作为中国二十年代中期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为人生”的文学观念不仅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学思潮(如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质,而且还表现出区别于西方现实主义、中国古代及二十年代之后现实主义的不同风貌。它是五四这个特殊时期在中外古今文化大碰撞、大交汇的宏观背景下由“人”的文化土壤所孕育的思想硕果。因此,对它的认识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反映现实”、“为人生服务”、“客观写实”等一般认识层次上,而必须从表层深入肌理,揭示出它根本性质上的独特的时代特征。首先它体现出了强烈的平民主义的文化精神。周作人所提倡的“平民文学”观,由于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流行的“大人类主义”思潮的影响,不兔带有一定程度的普泛抽象的印记,到了文研会时期,理论家们对文学的平民精神则有了更为详细、深刻的认识。沈雁冰在主张“扫除贵族文学的面目,放出平民文学的精神”时,强调新文学应同情于“第四阶级”,爱“被损害者与被侮辱者”。他尤其主张作品虽然可以写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但“这些思想和情感一定确是属于民众的,属于全人类”,甚至断言:文学作品是“沟通人类感情代全人类呼吁的唯一工具”。 在他们看来,文学家既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广大民众之上,又不能超然于社会人生,而是把自己融入占人类绝大多数的平民之中,自然沟通“感情之 ”(郑振铎语),这样就从文学的描写对象到作家主体意识都贯穿了平民主义精神。 其次是为人生的艺术指归。从某种意义上说,五四新文学运动本身就是为了解决现实人生的问题而发动的,陈独秀所谓“国民文学”、“社会文学”、“写实文学”,虽然内容比较模溯,却无疑是指与当时的社会人生密切关联的文学,所以他批判旧文学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其“目光”太过狭窄,胡适尽管主要从语言形式方面入手进行文学革命,但他也极力反对文学脱离人生。茅盾的论述最为全面,他在《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中明确指出新文学应具有的三大要素,一是“普遍的性质”,二是有“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能力”,三是“为平民的非为一般特殊阶级的人的”。如果说文学革命初期,人们强调的是“人”——人的欲望、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实现。并以此作为推翻封建的“非人”文学观念的理论武器,那么这时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不但以“人”的实现为精神底蕴,而且更强调了现实性的“人生”,尤其是强调了“为人生”的“为”字,也就是说,文学的价值不能仅仅满足于描写与反映“人”及“人生”的问题,更为根本的还在于指导人生、改造人生。 五、两个运动的不足之处 古文运动虽在文体上有了重大的突破,然而这次运动的内容作出改革。相反的,还有“文以道载”的主张。鼓吹用古文作为工具去宣传儒家之道,树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这是古文运动消极之处。 而新文化运动,不仅在文体上有了突破,而且融入了反封建的思想。使人们能因此觉悟。然而,新文化运动与人们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于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使得这次运动真正目的不能完全实现。且新文化运动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他们对祖国遗产不加分析即一笔抹煞,同时对外国的东西不分糟粕,俱用之。这是新文化运动无法完全取得成功的另一原因。 六、综述 古文运动与新文化运动都对中国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们也都存在不小的缺陷。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新文化运动引入了新文化观:一是对文学之于社会历史地位的价值确认,即将文学视为“为人生”并“改良这人生”的利器;一是文学对于主体审美表现的功能寻证,即将文学确立为表现人的内心要求和情绪体验。这两个方面都是文学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品格。但相比较而言,文研会、新潮社等主要在前一个方面体现出了具有现代化品质的人文主义社会价值观和美学意识,而创造社会的崛起无疑使后一个方面军的内容得以典型的体现。对个性解放的执着追寻,对主体人格价值的褒扬,对现代人生活感兴和现代人生真谛的表现,恰恰又是文学最能体现五四时代风采,同时也能真正唤起人们的现代感知的现代化素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8438f0e6c85ec3a87c2c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