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旧在几 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 时间:2020.12.13 参考文献 [1]王兆先等.家庭教育词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2]周利群.中学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与推进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1. [3]赵忠心.中国家教之道[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15. [4]周大平.求索中的家长委员会[J].教育,2012(22):40-41. [5]谢群锋.浅析家庭教育在“三结合”教育现实中的一些困惑教师[J].2013(7):10-11. [6]关鸿羽.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1995(2):20-21. [7]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7. [8]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4. [9] 周德祥.家校合作:现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J].2013(1):30-32. [10]刘晓.基础教育“家校合作”的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13. [11][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著.林志英译.家长教育学[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12. [12]马忠虎.如何使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J].1994(5):52-53. [13]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3-54. [14]陈忠.盛毅华.现代系统科学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45-48. [15]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3-54. [16]崔文尖.基于期望价值理论的动机相关性因素实证研究 [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32-33. [17]何非.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24. [18]Street,phiL Home school cooperation at the secondary level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successful schools project[J]. Childhood Education, 1998,101. [19] 陆春晔.影响小学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D].苏州大学,2010,12-15. [20][29]杨艳.有效家校合作途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5):36. [21]刘震.《学记》释义[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56-59. [22]孙云晓..当代中学生隐秘解析[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50-54. [23] 赵其坤.做有思想的教育行动者[J].现代教育,2012(10):10-11. [24]方华.家校共育赢未来——对家校合作教育的思考[J].江西教育,2014(1):11-13. [25]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24. [26]杨艳.有效家校合作途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5):12. [27]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401—410. [28]岳盼盼.构建小学家校合作模式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0):13-15. [29]梁蓉.论班导师制的实施[D].四川师范大学,2010.3. [30]邹强.国外家校合作问题研究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1(10):36-37. [31]黄河清.美国家校合作管窥[J].教育评论,2008(6):24-27. [32]王华晔.影响小学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D].河北大学师范大学,2013.11-1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aa11184bb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