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随班就读 耀华小学 孙丽梅 2013年9月新生入学,我的班上来了2名随班就读学生——赵猛和孙佳慧。这两个孩子,一个是身体残疾,一个是智力障碍。三年了,回想我们共同搀扶、相拥走过的日子,心中满是欣慰和感慨。 还记得一年级第一个家长会,很多家长当面提出不要自己的孩子和他们同班,以免被打扰时,赵猛和孙佳慧家长眼中的委屈和愤怒。我理解每一位家长的心情,可是我不能容忍这样无辜的伤害。所以我顶着巨大的压力坚决把两个孩子留在了班里。三年了,我庆幸自己当初做了正确的决定,现在回过头来静静思考,如何帮助随班就读的孩子和家长呢? 一、要用爱去滋养干涸的心田。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特别是对那些有生理缺陷的残疾幼儿,教师的爱就越发显得重要。孙佳慧因小脑萎缩性病变产生严重的病症:精神痴呆、坐立不稳,鼻涕每天擦不完,都6岁了,还不能用语言完整的表达思想感情,很多时候只能靠摇头或点头来传达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便经常给她擦鼻涕、讲故事,使她消除胆怯心理,教她正确的发音、说话。孩子们刚开始不愿接受她,经常取笑她,记得有一次,她小便弄到裤子上,有的小朋友则围着她说:“羞、羞、羞,六岁了还尿裤子。”有的用手捂住鼻子“臭死了,臭死了。”孙佳慧当时不知所措,哇哇大哭,乱哄哄的闹成一团。我闻讯赶到,批评教育了其他的小朋友,告诉他们小朋友在一起应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然后带她回办公室,帮她把裤子清理干净,安慰她说:“老师的小侄子也6岁了,有时候不小心也会尿裤子,没关系,以后注意就是了。”久而久之,孙佳慧把我当作了她的亲人,性格也变得开朗了一些了,胆子大了,开始和我进行一些简单的对话。有时下课了妈妈来找她,她都不愿意去;如今,每天来上学时,她大老远便会用含混不清的声音喊“老师好!”笑容开始出现在她脸上,尽管那笑傻傻的。但我很欣慰,因为播种下的爱毕竟有了一点收获。 二、用“责任”关注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传授知识之外便对孩子不闻不问,完全是不负责任的。学校不但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场所,更是向社会输送大量合格劳动者的场所,如果我们只关心“好生”,对随班就读的学生不闻不问,这样做不能说是对事业负责,对国家负责。况且随班就读生们本身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绝大多数内心是自卑的,性格是内向的,如果老师不负责任地将他们弃在一边,就更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结果使他们在校是既成不了才,又成不了人,只能是一事所成。现实生活中,因为考核的关系,我们大多数老师喜欢以成绩的优劣来衡量学生,过分地看重“智力”的发展,总是对那些成绩好、智力超长的学生十分宠爱,而对那些随班就读学生是漠然置之,甚至是视而不见,轻则吵骂,重则惩罚,一心想的是他们影响了自己的教学实绩,巴不得他们早点出门为最好。我觉得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要不得的。所以,我觉得强烈的责任感是我们对待随班就读生应该首要具备的态度。 三、用“成功”体验 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爱能激发学习的热情,能给学生以勇气和信心。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才会对取得成功充满渴望,才能去拼搏,去奋斗。随读生平时很难听到教师或同学的夸奖,对他们来说受责备几乎成了家常便饭,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和自尊心。作为教师对教育随读生首先要有信心,要多给他们关心和爱护。对他们要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和责备。平时多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倾听他们的心声。要常对他们说:“你能行,老师相信你。”“不要怕,大胆试一试。”这对随读生来说,就意味着老师的重视、关怀和期待,从而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理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培养随读生自信心的条件是让他们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则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教师要根据随读生发展的特点和个性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如:好学生一遍做对了题目要表扬,随读生经过几遍甚至几十遍才做对的,也要表扬、鼓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有意地创设情境让随读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发挥其特长,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b21ce161a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