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桂林渔鼓的传承 摘要:桂林渔鼓是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曲种,上个世纪在广西乃至全国都有很大影响。然而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渔鼓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了解渔鼓的人少了,会唱渔鼓的人更少了。保护传承渔鼓成了很迫切的事。本文从桂林渔鼓的起源与发展现状,传承实际遇到的困难,提出传承的对策与方式,从而希望得到相关部门或人士的关注,更有效地保护传承桂林渔鼓这一艺术瑰宝。 关键词:桂林渔鼓;现状;传承方式 一、桂林渔鼓的起源及发展 渔鼓又称“道情”,因它的伴奏乐器“渔鼓”而得名,在宋朝已出现。苏汉臣所绘《杂技孩戏》画面中(《中国音乐史图鉴》IV—9)。明代王圻《三才图会》载:“渔鼓,裁竹为筩,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猪膋上之最薄者,用两指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外反。歌时用二片合击之以和者也”。 桂林渔鼓受湖南渔鼓的影响颇深。早在明末清初、民国年间都有湖南渔鼓人在桂林说唱渔鼓,并扎根桂林。严格地说那还不算真正的桂林渔鼓。说起桂林渔鼓,有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广西著名曲艺家王仁和先生。王仁和先生可谓是曲艺奇才,文场,渔鼓,零零落、大鼓样样精通,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王仁和先生把渔鼓表演演绎得炉火纯青,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他将渔鼓原来两句演唱该改四句演唱,至此桂林渔鼓相比其他地方渔鼓,更有自己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故事。王仁和先生还结合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桂北地方语言风格,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大胆尝试,创造了南北路板式变化体,北路表现明朗、欢快、高亢、激昂的情绪,南路表现的则是忧郁、低沉、思索、悲愤的情绪。王仁和创作桂林渔鼓现代曲目《王老头子学文化》,就是将桂林渔鼓南北路同时运用于一个曲目的完美结合,可谓是桂林渔鼓发展的一次飞跃。之后他又创作演唱了《水上抓匪》,荣获广州军区文艺汇演五项大奖。至此王仁和把桂林渔鼓推向了巅峰,桂林渔鼓日趋成熟。 王仁和先生的学生何红玉、李蔚琛、陈秀芬等得到王仁和老师多年的口传心授,系统地掌握了渔鼓的演唱技巧和身段板式。二十世纪中末期是桂林渔鼓最为兴盛的时期。桂林渔鼓多次接见了外国友人和国家领导人,得到国家领导的赞许。桂林渔鼓也灌了很多唱片,在区广播电视电台播放。桂林渔鼓通俗易懂,有趣,老百姓也非常喜欢,在区内外有很大影响。 二、桂林渔鼓的现状 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媒体的不断登场亮相,娱乐方式的增多,特别在二十一世纪彩电、电脑、智能手机走进老百姓的生活,满足老百姓的娱乐需求。渐渐地渔鼓这种曾给人们带来精神食粮的曲种,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兴盛一个时期的传统艺术被人们渐渐淡忘了,只偶尔在一些比赛场合才看到她的影子。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从没听过渔鼓,不知道渔鼓是什么。 近几年国家对文化非常重视,对一些老曲种进行保护传承,桂林渔鼓于2010年被列入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2014年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王仁和的嫡传弟子李蔚琛被评为渔鼓区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三、渔鼓传承遇到的困难 在采访调查中了解到,桂林渔鼓的保护传承中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归纳成以下两方面: 1、传承人的力量单薄,传承面不广。传承人李蔚琛可谓是不遗余力,七十多岁高龄的她每周有两天时间在渔鼓基地——泰国亭指导业余团体表演渔鼓。经常到桂林市飞凤小学,桥头小学等学校给孩子们上渔鼓课,教孩子们表演渔鼓;到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去做讲座,讲授渔鼓的来源,教授渔鼓的演唱技巧,在年轻人、小孩子的心里播下渔鼓的种子,让年青一代了解渔鼓,喜欢渔鼓,会唱渔鼓。当谈到渔鼓的传承时,李蔚琛说:“单依靠我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了,我希望更多的懂渔鼓的人士加入到保护传承渔鼓的队伍中来。” 2、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做嫡传弟子,培养“新的渔鼓传承人”。“新的渔鼓传承人”需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天赋,对桂林渔鼓非常钟爱,能吃苦耐劳,一门心思放在“渔鼓“上,把渔鼓的表演身段和演唱技巧,及套词作曲等渔鼓衣钵一并学精学透,继承下来。目前渔鼓传承人李蔚琛也是七十五岁高龄,其他精通渔鼓的艺人也大多是六七十岁的人。人一天比一天老,身体也会慢慢变差。一身的技艺还没有人接受。渔鼓是口传心授的一门技艺,需保护传承,也就是需保渔鼓的活态。所以渔鼓的传承寻找合适的渔鼓新传承人,刻不容缓。 四、桂林渔鼓保护与传承建议 1.有关非物质遗产保护单位和传承人抓紧时间收集和整理相关音像资料,为桂林渔鼓留下更多的文字、音像资料,以便以后查阅及研究。 2.在传承的路上,我们即要保留原滋原味的渔鼓演唱技巧,又要顺应时代,探索与这时代相匹配的渔鼓元素。传承人李蔚琛在创作《好 山水好银行》的曲目时,加上了现代歌曲《洗刷刷》的音乐,让整个渔鼓更轻快活泼,适合当下年轻人的“口味”,年轻人喜欢,爱唱。这就给桂林渔鼓的传承打开了一扇窗子。 3. 壮大渔鼓传承队伍。相关部门可以把精通桂林渔鼓的老艺人组成教师对伍。采用短期培训的方式把在职音乐教师这支庞大的队伍培养成懂渔鼓教师。让他们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渔鼓的教学,从而让更多的孩子了解渔鼓,喜欢渔鼓,扩大渔鼓的传承面。 4.相关部门可以把经典渔鼓曲目及适合这个时代的渔鼓曲目,印成小册子,刻成光碟。发到每个学校,作为地方课的教材。让孩子们了解渔鼓,喜爱渔鼓。 5.把渔鼓这种传统的艺术与桂林旅游的相结合,把传统艺术推向市场让市民游客感受山水美的同时,也领略桂林渔鼓的独特魅力,传承渔鼓和发展旅游两相宜。 6.可在职业学校开设渔鼓专业,培养对渔鼓感兴趣的学生了,系统地传授渔鼓表演及作词、作曲,让他们成为日后的渔鼓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国发〔2014〕59号 [N].中国政府网,2015-05-28 [2]周琳.桂林渔鼓音乐的功能价值与保护性传承[j]艺术百家,2013(12):261-26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3343d1ab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