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云情雨意,宛然其中——浅析余光中先生?听听那冷雨?情感抒发 散文是感情的抒发。可以围绕主题,也可以不围绕主题,只要情不散,即使外表文字散乱,但线条清晰有序,可读,知识、色彩、趣味于一身的,往往还是一篇好文。 余光中先生?听听那冷雨?是一篇不可不多读的美文。我再读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并写下这些感受,无非是为了想学或写散文。把自己的所读所想整理成这样的散文,一是为了看看自己还残存了那些正确的文学知识,加深读书的印象,二是蹴就抛砖,为了各位赐玉美教,好向诸位学习。 ?听听那冷雨?,全文共分16个自然段,多的段落几百字,少的段落只有寥寥数字。如该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加上标点,只有短短16个空格。 万不可小觑散文的最后一个段落。它往往是 对全文的一个总结。无论是总结抒情,还是总结叙事, 往往总是会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述出来,以起到韵味悠长,虎头豹尾,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 余光中先生是作文大家。该文以13个字结尾,并另起一行。“前世隔海〞和“古屋不再〞这是两句话。它们是按同一情绪表述的排比句,并顺着情感搭配出前后的语序,彰显并强调了 对过往的,相隔的,无奈的,深深的,和古朴的,不可缺的,但没有事了的情结的总结。 最后一句话是“听听那冷雨〞。最后一句,往往是散文集中表达文意或点题收题的位置。如果孤立地看这5个字,“听听那冷雨〞这句话也可能只是动词或指示句〔不知对否〕,只是告知读者所需要做的动作,并不表述实际意思。但,与该段的前两句话直至全文联系来看,此句的意义就不同了,短短就5个字,足够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和揣摩方向。 全文其情、感、字、段,甚至连标点都能做到优美结合,如流水潺潺,如鼓瑟同鸣,如袅袅雨燕,给人以幽幽怨怨的美的享受。 文章开头以“惊蛰一过,春寒加剧〞,这样八个字的一句话,按照所要表达的情感, 极其契合地择出了首句,信手将自己的情绪用字带入文章。之后的“淋淋漓漓,淅淅沥沥〞这些雨的字句也促使了读者身入其境。文章经过简练的几句话铺垫后, 很快用大手笔写出了所有的感想,“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的思绪〞。随即以高屋建瓴的表述,更令人耳目一新。因为在这一段,他把以景抒情推向了顶峰:“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 整部 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把台北 乃至整部 的历史,比喻成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黑白片子,用上朗朗上口的长句,所指披靡,重点爆出,通俗易懂,让人深思。 余光中先生是位爱国者。他在文中用大段的话语写道,“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抚慰孺慕之情吧。〞 想“扑入她的怀抱〞,即使“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抚慰孺慕之情吧〞这主题是 用占据了该段落的近二分之一的文字所表述的。 再往下看:“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句话是紧接着上句“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抚慰孺慕之情吧。〞写下来的。承上有情,启下有意,首句更突出了主题。 这些明确的表白,难道还不能理解成余光中先生写的是祖国,思念的是 ,把祖国喻为母亲而日思慕想吗?答案是肯定的。 用“杏花,春雨,江南〞。衍生出“六个方块字〞,再以中文化“只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4f1ab3d2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