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解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冷雨中的文化寻根 作者:刘倩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27期 【摘要】《听听那冷雨》是高中鲁教版必修的文章之一,本文蕴含了作家余光中对中国“冷雨”韵味的探讨,其中内含作家对“寻根文化”的探寻。全文根据“雨”的不同时空描写,将雨韵和中国文学交织融合,为高中学生理解寻根文化的中国古韵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本文结合高中教学需求,将作者经历和文章情感表达技巧进行分析,解读了《听听那冷雨》独特的文化寻根魅力。 【关键词】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高中语文 ;寻根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7-0038-02 《听听那冷雨》为我国当代历史文学家余光中所作,1974年,作者辗转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完成了此片佳作。作家余光中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先后就读厦门大学、台湾大学,并获得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荣誉。并在香港、台湾任教多年。历经岁月风雨作者一直崇尚中国传统文化,将古代诗人李白、屈原作为人生偶像,在多年的迁途经历中,余光中的笔尖蕴含着丰富“寻根文化”,和“乡愁情思”,在接受中西文化思想灌输同时,作者将“冷雨”作为情感意识表达,将“寻根情思”融汇其中,为当代语文教学留下了无价瑰宝。笔者结合“冷雨”和乡愁关联,对其独特的寻根文化象征进行分析。 一、“冷雨”和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联系 诗词歌赋是中国传统文学最感性的代表。在千古诗歌传颂中,“雨”寄予了诗人、词人最深刻的情感表达。作者在文中写到:“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抒发了自身对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敬意。 在古代《诗经》中小雅曾写道:“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其中寄托了对爱人的思念,象征着一种多愁善感的情思。除此之外,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也借助“夜雨闻铃肠断声”的雨声表达了杨贵妃和唐玄宗凄美的感情。作为时节代表,“雨”更是融汇了古代人民群众的生活希望,一句“好雨知时节”,将“雨”拟人化,代表了当代人们对于雨的喜爱。同样,“雨”也是离乡背井的游子对故国时光的怀念,北宋文学家王禹偁远离故乡都,迁居黄州也借雨抒发苦闷之心。对于《听听那冷雨》的作者余光中而言。远离大陆,在台湾、香港漂泊多年的时光里,他无不怀念家乡的一草一木。作为一个中国人,他骨子里面流淌着是充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66dc59f6b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