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出处】 本句出自《弟子规》 第三章 出则悌 【原文】 兄道友③,弟④道恭⑤。兄弟睦⑥,孝在⑦中⑧。 【注释】 ①兄:原指兄弟中年纪较长的人,后亦指对他人的尊称,这里指的是兄长。 ②道:道理。 ③友:原意指朋友,这里引申为友爱。 ④弟:指同辈中年纪较小的人,也有徒弟、弟子等义,这里表示弟弟。 ⑤恭:原指谦恭有礼,此处表示恭敬。 ⑥睦:本义为彼此相看,互相尊重,后引申为关系友好,这里指和睦。 ⑦在:原指存在,此处指介于、居于。 ⑧中:泛指不偏不倚的正中,这里的意思是其中。 【翻译】 做兄长的要关爱弟弟,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长。兄弟之间和睦友爱,孝道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解释】 《弟子规》要求兄弟之间要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兄弟间能够做到兄友弟恭,那父母就不用为兄弟二人的关系操心了。这样无疑就减少了父母的烦恼,这不仅是兄弟之“悌”,也是对父母的“孝”。作为兄姊,“悌”之道在于关爱弟妹;作为弟妹,“悌”之道在于尊敬兄姊。 古往今来,历史上流传的孝悌故事有很多,孔融让梨就是其中的一个。孔融让梨之所以能成为兄弟间友爱的故事典范,就是因为孔融作为弟弟,能够主动将更好的东西让出去,这是一般年幼的孩子所办不到的,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事实上,谦让的品德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通过德行教育所培养出来的,这也正是《弟子规》的训蒙意义之所在。 【解读】 兄弟不睦,家庭不和 《颜氏家训》有这样的说法:“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兄弟之间不和睦,就不会关心、爱护自己的侄子女,侄子女之间也不会有感情,家族中子侄辈就会亲情淡漠,关系疏远。这些朴素却非常重要的道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在晋朝,有个小孩叫庾衮,刚好他们村落有瘟疫。他的兄弟已经死了几个,另外有一个兄弟已经卧病在床。为了不至于让孩子都死掉,长辈们要带着一些孩子赶快离去。结果这个庾衮不愿意走,他说:“我不能放下我的兄长不管。”长辈们一再劝说:“这太危险了,我们走!”他就对这些长辈说:“我天生不怕病,你们就让我留下来吧吧!”最后,长辈拗不过他,只好依他了。就这样,庾衮亲自帮他的哥哥熬药,常常半夜还在其他兄长的灵前痛哭。后来,由于他这份对兄弟的友爱,他的哥哥竟然奇迹般地好起来了。 在唐朝,有一位大臣叫李责,其实他的原名不姓李,姓徐,因为对国家有功,所以李世民赐他国姓叫李责。李世民是尊敬贤德之人,做得非常成功。有一次李责生病,御医就说需要人的胡子做药引,唐太宗听完,马上把他的胡子削了一段下来,拿给御医。这件事传到李责的耳中,怎么样?太感动了,马上就跪在皇上面前,感谢皇上这么对他推心置腹。这真的是所谓“英雄惜英雄”,李责不仅是忠臣,还是孝子。 李责那个时候年纪也很大了,他有个姐姐,有一次,他去探望姐姐的时候,恰逢姐姐生病了。当时,姐姐拖着病体在煮粥,李责就赶忙接过姐姐手中的活,让姐姐去躺着休息,自己来帮她煮粥。因为古人,尤其是古代官员都爱留着长髯美须,那一度是社会流行的审美传统,李责也不例外,他也有一把长长的胡子。当他在煮粥时,风传火势,将火舌卷上了他的胡须,李责赶紧灭掉火。因为不放心而一直在旁边看着的姐姐劝他:“弟弟,你不必这样辛苦!家里有那么多仆从,让他们去做就可以了,你实在不必自己这么辛苦。”李责却说:“姐姐,你我年纪都不小了,我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机会能亲手为你做点什么,所以还是让我来吧。”显然,李责在为自己的姐姐煮粥的时候,内心是满怀感恩之情的,他对姐姐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帮扶关爱始终铭记于心。 《世说新语》中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曹操逝世后,他的儿子曹丕继位了,虽然曹丕得承大统,但弟弟曹植因为才名很高,所以深得百姓赞扬,这让身为哥哥的曹丕十分嫉妒。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曹丕打算借机惩罚曹植,他要求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完整而且合乎韵律的诗,否则就让他身首异处。曹植心里知道哥哥是故意为难自己,但因为曹丕当时已身为皇帝,他违抗命令同样是死路一条,所以他只能答应了。想到迫不及待要置自己于死地的人是自己的亲兄长,曹植感到极其悲愤。于是,他一步一吟,念出了这四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皇帝曹丕听完这首诗后,心中深感惭愧,便不再加害自己的弟弟了。 这些典故告诉我们兄弟间和睦共处才能家庭和谐,所以,兄长慈爱,弟弟恭敬,让父母不再为兄弟间的情谊而担心也是孝的一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663696f2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