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虞美人》中三个字的妙用

时间:2022-08-12 12:10: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李煜《虞美人》中三个字的妙用

作者:乔佳丽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9年第2



词牌名《虞美人》与项羽的美人虞姬有关。宋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提到:“按琴集中有《力拔山操》,项羽作也,近世又有《虞美人》曲,亦出于此。”[1]相传,项羽在四面楚歌的环境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手持宝剑、翩翩起舞,舞罢便伏剑身亡。虞姬死后,在她的身下,长出一朵艳丽藏悲、娇媚含怨的花。这种花叫作“虞美人”。《虞美人》的曲调哀婉,后人多写闺怨。而李煜的《虞美人》境界全开,写出了士大夫的感慨。

故说起《虞美人》,我们总是最先想到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成为千古绝句。李煜将无形的愁化为向东奔流的春水,让人感受到了绵延不绝的愁。关于《虞美人》中李煜是如何写愁的?我们可以概括出很多诸如连用对比、量化愁绪、以乐景衬哀情之类的话,但是我们却常常忽略了这首词中三个字的妙用。

第一个字是“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了”是了结、终结的意思。“春花秋月”是多么美好的景色,作者为什么想让它了结呢?后半句给出了答案,“往事知多少。”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只有经历过世事沧桑的人才会说这样的话。年少时的自由、做帝王时的欢乐、被迫做了亡国奴之后的绝望,让他无力承受。人只有在绝望的时候才想去破坏美好的事物。李煜还是帝王时看到无边的春色,吟出的是这样的诗句“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

闲。”“寻春需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但是,现在他不再是南唐的帝王了,他肉袒面缚,被押解北上,软禁为囚。他在北宋首都东京过着阶下囚的日子,这样的生活让他生不如死、备受煎熬。所以他才会发出这样的呐喊:“春花秋月何时了?”“了”表达了他内心的绝望和对往事的悲痛和悔恨。

第二个字是“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是再一次的意思。小楼再一次地刮起了东风,预示着一年的春天又来了,他在北宋的都城里又呆了一年。李煜的这首词作于978年,这是他来北宋的第三年。这里的每一天,都让他心碎,故国不忍回首,一切都在月明中。他一定常常看月,思念他的故国、思念那不堪回首的过去。因为这里的每一天都在侵噬他,所以他才会如此敏感地体察到东风。“又”很多时候还带有抱怨的意思。作者将自身情感强加给了景物,所以他才会抱怨东风又起。每一年都刮东风这是正常的自然现象,而作者却偏要说“又”,在这里有“无理而妙”的感觉。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同李煜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又”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煎熬和对故国彻骨地思念。

第三个字是“应”,“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应”是料想、应该的意思。这里作者用“应犹在”,而不是“依然在”。“应犹在”表示应该还在,带有推测的语气。现在的他已经失去了自由,他不能每日看到南唐宫殿里那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的台阶了。他不知道南唐的雕栏玉砌是否还在,只是推测应该还在,这样的推测小心翼翼,让人心碎。而“依然在”表示自己已经看到过了昔时的雕栏玉砌,这就少了那份推测的不安和心痛。后一句,“只是”带有深深地遗憾和哀婉,变化的只是宫女的容貌,除了宫女的容貌还有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应”表达了作者无法回到故国的心碎和物是人非的悲叹。

这首词中三个字的妙用表达了李煜内心复杂的情感。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正所谓以血书者也。”[2]“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3]后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e25242d8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