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心在诗情中飞扬 作者:蒋春霞 来源:《山西教育·教学》 2018年第6期 儿童诗是专为儿童而创作的诗歌,它具有优美的语言、贴切的比喻、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纯真的童心等特点,是学生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从小徜徉在诗的海洋,让稚嫩的童心在诗情中飞扬。 一、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读代析”,特别是注重诗歌的音韵和节奏,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才能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生命之音。 1. 初读,感知美。儿童诗是有节律的韵文,文字浅显易懂,学生初次接触,教师无须过多讲解,可以引导他们正确朗读,反复吟诵,感知诗的自然节奏和情感韵律。 教学《快乐的节日》这首诗,在扫清阅读障碍后,学生能以清晰响亮的声音、标准的普通话,把诗歌读正确,进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引导学生发现“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向我们祝贺,向我们歌唱”“敬爱的老师,亲爱的伙伴”等诗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全诗共有12 处韵脚押了“ɑnɡ”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有如吟唱般美妙。 2. 美读,升华美。美读是在初读、赏读基础上的外化,是学生阅读诗歌的再创作,是一种用声音来诠释美的方式。学生用声音传递的是他人生命的旋律,当然自己也会被感染。美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唱、演,打着节拍读、师生合作读等等。美读的方式因诗而异、因生而异。 《快乐的节日》是一首歌的歌词,可以播放配乐,让学生和着音乐吟唱,感受诗歌声韵的美妙以及孩童乐观向上的风貌和快乐的心情。《人有两个宝》是苏教版第一册的教材,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年龄小、活泼好动,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让学生配上动作表演,边演边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现诗歌的音律美。 各种各样氤氲着美学气息的朗读,将诗歌教学升华成一门唯美的艺术。学生徜徉于美妙的文字世界,可以尽享诗歌独有的味道和韵致,尽情汲取生命成长的营养和智慧。 二、赏析,品味诗歌的凝练美 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它体现了语言的高度凝练性。它以最经济的语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甚至每一个词都有极强的表现力,往往‘以一当十”,讲究“一字传神”。教师要带领学生仔细琢磨,体会作者之所以如此遣词造句、选字定音的用意。 沙白的《秋》是一首小诗,整首诗只有一句话:“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这首诗寥寥数字却包含了作者无尽的情感和意蕴,特别是“坐”字用得十分传神,教学时可以抛出问题引发学生对“坐”字的推敲和品读。 师:把“坐”换成“放”行吗? 生:不行。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秋天当成人来写,所以用了“坐”,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师:秋天怎么能“坐”在红叶上呢? 生1:秋天来了,许多叶子变红了。诗人把“红叶”比作了“扁舟”,秋天就像驾舟人一样悠闲地坐在扁舟上。 生2:诗人从一片红叶感知到秋天的到来,红叶似乎就是秋天的象征。 “坐”本是描写人的动词,却成为描写秋的词语,在带领学生深入感知其内在意蕴之后,再探寻诗人如此创作的真实用意和表达效果。赏析“坐”字,“秋”似乎也拥有了不尽的生命活力,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以及诗人写作方法的精妙。 三、想象,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体会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借助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感受诗意和诗情的美好。 生(齐读):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里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师:透过“带”和“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安在桃树枝上的小手上长出了好多粉红的花苞,组成了一长串,像喷花的飞泉。 生2:我仿佛看到这些花苞沐浴着阳光,幸福地绽放。 师:多么美好的画面!从“悠”字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满枝的花苞,随风摇摆,摇啊摇,摇出了春天的浪漫。 生2:我还看到蝴蝶在枝头和着花苞摇摆的节奏翩翩起舞,鸟儿展翅盘旋,仿佛在共奏一首春的赞歌。 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诗歌就无法飞跃。教师紧扣诗中的词语“带”“牵”和“悠”引导学生想象开去,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插图处、诗歌留白处、标点符号处展开想象,引领学生借助具体意象领悟丰富的诗意胜境,欣赏诗歌的独特魅力。 四、创作,体味诗歌的表达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的创作。”读诗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感受,让他们品诗、作诗,以实现诗歌教学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内涵的目标。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诗歌独有的节奏与儿童生命的节律一脉相承。教师要做的便是呵护童心,弘扬儿童的天性,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趣意境,积累诗歌的语言格式,感悟诗歌的语言魅力,浸润熏染,自主积极地进行儿童诗创作。创作首先从模仿开始,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是化用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句而来。从模仿中可以探究写作规律,理解、掌握其中的写作原理和写作方法,从而迁移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最简单的仿写是让学生模仿一首诗的句式、结构,换上其他的事物进行诗歌写作。 《鲜花和星星》是著名儿童诗人金波的作品,全诗分为两个部分,句式结构基本相同,分别描写了地上的鲜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花和星星巧妙地联系,体现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童对身边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关爱与向往。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创作。 师:生活中还有什么也像鲜花和星星一样特别多呢? 生1:小草。 生2:羊儿。 生3:标点符号。 (答案千奇百怪,包罗万象) 师:你能学着金波爷爷写一小段吗? 生1:我最喜欢田野里的小草,这里一棵,那里一棵,真比树上的叶子还多。 生2:我最喜欢河里的小鱼,这里一条,那里一条,真比天上的小鸟还多。 《水乡歌》是苏教版低年级的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有学生仿照它写了一篇《如东之歌》:如东什么多?风筝多。千只风筝,万只风筝。风筝一只挨一只。处处风筝荡春波。如东什么多?海鱼多。千条鱼,万条鱼。条条鱼儿像裙摆,飘满船舱飘满海。如东什么多?风车多。千架风车,万架风车。转动一圈又一圈,转来家乡好生活。 学生在诗句中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彰显了自己的诗性,字里行间闪动着一颗颗诗心。学生写的这些诗句,虽然略显稚嫩,但他们经历了再创作的审美过程,修炼了语言,也积累了美好的情感。 诗歌是文学的灵魂,让儿童在诗的年华,多诵读诗歌、欣赏诗歌,让诗意和浪漫钻入心田,“是童年时代对儿童最伟大的馈赠”。愿我们能唤醒儿童沉睡的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愿每一个学生都能读诗、赏诗、爱诗、写诗,愿每一颗童心都能在诗情中恣意飞扬。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双甸小学) (责任编辑张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d6cc7d6bf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