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表情包 作者:张学文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4期 摘要:表情包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个网络新兴事物,它诞生于微博,微信,QQ,Facebook等网络社交平台,然后迅速蔓延至整个网络空间。表情包甚至跨越网络的边界,进入到人的现实生活中,已然发展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成为青年亚文化的独特表征。表情符号的产生是为了满足文字通讯中“身体述情”的需要,但随着表情发展成为表情包,这一基本功能逐渐被超越。它的娱乐性被充分放大,最终演变成一场表情包的狂欢。但这种狂欢却有别于巴赫金在其文化诗学中揭示的富于颠覆性和重建性的狂欢精神。透过表情包狂欢所隐含的更多是青年亚文化的谐谑精神和对意义的逃避。 关键词:表情包;身体述情;表情狂欢;青年亚文化 一、表情包的前世今生 表情包是由表情发展而来,先有了表情才有表情包。表情包是指一系列具有相同主题的单个表情的集合。它们的先后关系不仅是在逻辑上,同样还体现在时间上。一开始并无表情包的概念,而只有表情。运用字符组合来模拟一些简单表情是广大通讯设备用户的自发行为。人们运用这种方式来辅助文字交流,表达情感。日本的颜文字是最早对这一需求做出的反应,厂商在文字信息发送的选项中增加了更复杂的表情符号选项,如开心 O(∩_∩)O,害羞(/ /▽/ /)。随着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表情符号摆脱了简单的字符组合的形式,而产生了样式繁多、生动形象的具象化表情,如Ya-hoo Messenger中彩色的表情脸谱。iPhone中的emoji表情系列。随着You Tube、Facebook、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兴起,表情符号进一步逼真化,其形式也趋于多样化。于是在表情内部根据不同的形式就具有了类的区分,表情也往往以系列的形式推出,在这种情况下就诞生了表情包的概念。表情最终进化为表情包,并由于其自由性和创造性,开始携带了文化的涵义。表情包不仅仅是表情的集合而已,相比于以前的表情,表情包不仅仅是多了一个“包”那么简单。它意味着一种新的文化涵义的生成。 二、身体的在场性还原 表情符号的产生源于即时文字交流的天然缺陷。在即时的文字交流中,交流双方既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也看不见对方的表情和手势。因此相比面对面交流,即时文字交流是一种信息不充分的交流。这种缺陷可归结为由“身体的不在场”带来的情感交流上的缺失和模糊。 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原始的交流形式是视像交流和音响交流的结合。文字交流是在这两种基本交流形式上发展起来的另一种交流形式。在古代,文字交流大多数都是采用书信、文章的形式。在文字呈现于接受者之前,说话者有充分的时间斟酌词句,避免表意模糊。更为重要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d95d8c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