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论文

时间:2023-04-12 16:23: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中国的应试教育根源

摘要:文章从科举考试、民族心理、收入和教育差距、家长之间的博弈、学校

之间的博弈、考试制度六个方面阐述了应试教育存在的根源。

关键字:应试教育、根源

应试教育是我国的主要教育形式,并在我国教育的土壤上顽强的存在与发展。在今天,整个社会都在批判应试教育教育界也不断地在针对教育进行改革。但是,无论怎样批判和改革应试教育,它都强劲的不可撼动。 咎其应试教育存在的原,我认为:

第一,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及科举考试的影响。

“科举取仕”制度始于公元604年,终于公元1903年,前后绵延1300年,对中国影响深远,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见一斑。可以说,这种“学而优则仕”的成才观,早已嵌入中国人的灵魂,早已内化至中华民族的血液,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虽然“科举取仕”制度已消逝一百多年,“学而优则仕”的成才观却并未改变,而是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主流地位。当年的“科举”在某种程度上已变异为今天的高考;当年的“中举”已变成今天的上(名牌)大学。绝大多数中国人仍然追寻着读书——高考——当官这样的成长道路。尽管近几十年来,在生养我们的这块土地上,也曾刮起过“全民皆兵”、“全民皆商”的短暂风潮,但是,绝大多数中国人从骨子里仍然认定,“学而优则仕”才是真正的成才出路。 第二,民族心理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人特别提倡中庸思想,这使中国人做事喜欢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思变革,对新的事物有一种天生的排斥。我们从历史上数次著名的变法失败就可以明白这一点。可以说,凡是想急剧改变现实的人很少能够成功的,而且下场都是悲惨的。在教师的作用中,人们千百年来信奉的是韩愈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说。与此同时,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所传之道,所授之业,


所解之惑。正是这一种集体无意识,这一种经由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心理和习惯,使得应试教育成了人们普遍认可、接受的现实。 第三,收入和教育差距过大。

个人收入和教育水平差距过大,无形中增加了成才竞争的压力,加大了应试教育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2002年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比率则接近4.35,全国基尼系数急剧上升,达到0.5以上。[1]大家都知道,个人收入贫富差距的“警戒线”0.4(基尼系数)我国个人收入差距已超出“警戒线。中国人都很清楚,上不上大学,上什么样的大学,与未来从事什么职业,找到什么工作,获得多少待遇关系太大了。上名校就意味着“我来择业”,上一般大学就意味着“业来择我”,而不上大学则往往意味着工资低,收入少,还常常被人瞧不起。

第四、家长之间的博弈。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喜欢干预孩子们的成长,从而衍生出一种家庭应试教育来。在中国,家庭应试教育随处可见。的家长急切地“唤醒”自己的小孩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天天告诫他们不要任性,希望他们能够尽早为自己的考分而拼搏。

在中国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喜欢事事都与他人比较,当比他人强时,内心就会有一种自我满足感。因此,家长们都希望自己个孩子拿高分,超过其他人。如果孩子落后了,就不停的督促孩子学习,并为其买学习资料、上补习班、请家教等。家长,强迫孩子整天埋头于书本中,渐渐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把孩子培养的越来越像考试的机器。 第五、学校之间的博弈。

学校要为公民提供教育服务,满足学生及其家庭的教育需求。社会、学生及其家庭向学校提出应试教育的诉求,学校没有理由不这么做。学校这么做有没有成效呢?率先采取应试教育措施的学校,有机会让自己的学生挤占更多的升学机会,并因此得到地方政府、家长、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奖赏。而当其他学校都纷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daa4ec12cc58bd63186bd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