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山游记的随笔散文 关于龙潭山游记的随笔散文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奇异的风景在于险远。 龙潭山是吉林市的名山之一。它坐落在吉林市这片小小疆土的左侧,在风水先生眼里,它是典型地“左青龙”吉祥的风水标志,是吉林市这块风水宝地的地标,龙潭山的“龙潭印月”是“吉林八景”之一。 据说,早在2000多年前的青铜时代,就有人在龙潭山一带生活。西汉时期,龙潭山脚下建有夫余王国的都城,龙潭山成为抵御外敌的山城。后被高句丽人占领,将龙潭山城称为高丽夫余城。辽代龙潭山城,是女真人乌拉部的军事卫成,名曰:俄漠城。清代的庙会仅次于吉林的北山庙会,1754年乾隆到龙潭山祭龙潭。从古到今,先后在龙潭山一带发生较大规模的战役6次。龙潭山作为历史名山,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它是吉林地区几千年历史的见证。 在我眼里,龙潭山山势平缓,既没悬崖,也没奇峰,有宽敞的板油路铺到山的腹地,连接的石阶路伸延到山顶。游人借助各种样式的鞋,使出自己的力气,用沉重的肉体,踩出光滑的小路,似蜘蛛网遍布龙潭山。若剔除那些,“旱牢”,“水牢”的一些传说,此山毫无神秘可言。 龙潭山少有寂静的时候。深夜依然闪动着恋人的身影;午夜就有登山的脚步声,只有在连雨天,山林才得以清静。( 文章阅读网: ) 黎明,晨练者纷乱的脚步敲打着山路、石阶;喉咙里发出的噪声是山间的主声调;从肺部里排出的废气笼罩着这座山林。 夏季,龙潭山不见古木参天,不现泉水溪流,不嗅百花香,林密草疏。 晨起,少有鸟儿鸣;过午,道家踪影稀。 冬季,龙潭山自然生长的阔叶林木,光秃秃的,山色灰蒙蒙的,偶有团状的豆青挂在树上。 日暮,少有鸟儿归林;寒夜,僧人不叩门。 我在吉林市已经居住三十年了,与龙潭山隔江相望,到龙潭山脚下,只有30分钟的步行距离,再攀登40分钟就能到达山顶,就是这样的一座山,却是我二十年前经常攀登的。 今日的龙潭山与往昔的状况相比较:树木显得茂盛;有了收取门票的业务;在早、晚免票的时间锻炼的.人陡增;平日少见游人。 记得,那是三十年前的一春日,我推着自行车,沿着盘山而上的板油路,攀登龙潭山,很吃力,因为自行车后座上坐着我的祖母。 年近八旬的祖母,矮小体胖,身体却很硬朗,只是她小时候被裹了足,行路十分艰难,所以,她平日里是很少走路的,一生没有亲自登过山。 看看日头偏西了,我骑着自行车,托着祖母,下山了 下山的坡路越来越陡,而且蜿蜒曲折,车速越来越快,自行车载着我和祖母,一溜烟的到了山下,还好,车没毁,人没伤。我热汗、冷汗出了一身。祖母却在身后若无其事地对我说:“大孙子呀!你说,这自行车吧!还是下山快呀!” 此次登龙潭山,令我记忆深刻,日后,我再也不敢骑自行车下山了。 父亲嗜酒,我随之。只要龙潭山不退绿色,遇有闲暇,我们爷俩便拿着下酒菜、拎着酒,找一块空地,铺上报纸,开喝。举杯行令,载歌载舞,颂词吟诗,半醉半醒的,直到太阳快下山了,我们才会兴致不减的离开龙潭山。 龙潭山是我恋爱、读书的好去处。 有时,我会躺在树下冥想:我以为,春日龙潭山的新绿,是松花江所染成,不然怎么会山水一色?我怀疑,秋天龙潭山脱下的衣服,又侵入松花江漂洗,要么来年春到,龙潭山怎么会依旧的新绿?我猜想,龙潭山一定有一只魔手,不然,它怎么能拽下云彩当被褥 女儿出世后,龙潭山像磁铁般的吸引着我,节假日,或全家人,或与女儿,前呼后应,嬉戏的笑声、穿梭的身影在林间 春来采集山野菜,夏日树下好乘凉,秋季寻找小蘑菇,冬天也要喊几嗓子,啊!我看龙潭山,四季都有好风景。 女儿出国已经十年,这期间祖父、祖母、父亲相继谢世,我所熟悉、爱恋的龙潭山,却不见了我的脚步。 今年“五一”节,女儿归来,女儿携我登龙潭山。我的手里既没有下酒菜也没酒,始终不离手的是一台照相机。女儿手里握的既不是雪糕,也不是野花,而是为我准备的一杯茶水。 我端照相机,透视窗里呈现女儿的桃花脸,这时,我的脑海里出现多个影像定格——女儿的趴、爬、坐、站、走、跑着长大瞬间的影像。不觉,我的眼睛已经湿润了。 龙潭山上满目的草木青,伸展的山路,脚下松软的土壤,地皮冒牙的山野菜,抢先儿开的野山花,树上跳跃的松鼠,天空飘来的云儿,还有落在身上的几滴春雨无不令我倍感亲切。 龙潭山杏花树已成林,花满枝头;龙凤墙还在,只是油漆已脱落;“水牢”的铁索,有的锈迹斑斑,有的光明铮亮,依然一个跟着一个弯过石桩;女儿已是待嫁的年龄了;我却步履蹒跚 站在山上,暖风拂面,啊!春来,龙潭山依然年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dca67ac66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