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第十册的主要内容有:简单的统计(一), 长方体与正方体,约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的加法与减法等五个单元。 下面就本册各单元教材的主要内容与教学重点、难点作以简介。不当之处,请指正。 一、简单的统计(一) 统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及早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与方法,可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加强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本套教材采取适当分散编排的方法,在第八册中出现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本单元进一步教学收集数据与分类整理数据,编制与分析各种统计表,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的方法。 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在第八册学生已学过如何收集固定不变的数据,并能根据给出的数据半独立地完成统计表,并初步学会从条形统计图获得数据,回答简单的统计问题。这里则主要教学如何收集随机出现的数据,以及怎样对收集到的数据做分类整理,制成频数统计表。 2、求平均数 比较复杂的平均数的已知条件比较复杂。已知的不就是每个数据的数量,而就是每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每组数据的个数(这类平均数叫加权平均数,在这里不需要向学生介绍这一名词)。这一内容可以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例1、例2及练习三的第1~5题,第二课时完成其余的练习,并对各种类型的求平均数问题作总结对比。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例1在复习求简单平均数的基础上,改变复习题的条件与问题变成例题,教学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的方法。例2进一步改变条件成为求加权平均数的问题。 二、长方体与正方体 本单元就是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也就是学习其她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教材的注意加强了实际操作与联系实际,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学生在一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与正方体,到了五年级,教材就是通过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说明什么就是立体图形,引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概念,再研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这部分内容可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要注意通过观察、抚摸、制作与测量实物与学具,认识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引出长、宽、高的概念。对于长、宽、高,教材中已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把哪一条边叫长(或宽、高),这就是错误的说法。另外,虽然教材中没有指定哪一条边的长度叫它的长、宽、高,但通常都把底面的长方形的长与宽称为长方体的长与宽,而把长方体的厚度叫做高。第二课时教学正方体的认识,要注意通过对实物与学具的观察、制作与测量,引导学生对长方体与正方体进行比较,认识她们的联系与各自的特征,并通过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渗透集合的思想。 2、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还可以发展她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要注意通过操作(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加强对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概念的认识,再结合具体例题教学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没有给出计算表面积的公式,而就是教给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计算方法,这样更切合实际生活的需要(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需要算出6个面的总与的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应该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就是一个新概念,学生理解与应用它都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要注意借助实物模型建立体积单位的观念。此外还要注意突出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区别,多让学生举例说明,加以区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空间观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体积的计算方法时,要注意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切割长方体的过程,也可以用一些橡皮泥或萝卜等易切割的物体做成课本的长方体形状进行切割演示,说明计量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多少就就是瞧这个长方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然后再根据课本与教参所提供的方法让学生操作实验,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再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进而结合底面积的概念,总结出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本也提供了相邻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方法,可让学生自学,教师从旁引导,并要注意加强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对比,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认识。 三、约数与倍数 约数与倍数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学生理解与掌握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对自然数与整数的性质的认识,还为学习分数中的约分与通分打下基础,而且可为中学学习代数做一定的准备。但就是,这部分知识,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知识的前后联系紧密。要使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就是加强操作与直观;二就是加强算理教学;三就是加强对易混的概念、计算方法的区分练习;四就是加强判断推理的练习。 1、约数与倍数的意义 约数与倍数就是本单元中最基本的概念。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约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理解了一个数既可以就是另一个数的约数,也可以就是其她数的倍数。 2、能被2、5、3整除的数 这部分内容就是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讨论,从而概括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3、质数与合数,分解质因数(一般不超过两位数) 这一部分的知识就是求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约分与通分的基础。教学时要注意通过让学生观察、尝试分类,进而掌握有关的概念。 4、最大公约数(仅限两个数的情况) 公约数与最大公约数的概念都具有描述性,学生从字面上也容易理解。通过集合图的直观演示与学具操作,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这两个概念。举例加以说明互质数与质数的区别,强调互质数并不一定就是两个质数,它可以就是一个质数与一个合数,甚至可以就是两个合数,判断的关键就是她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当然,如果两个数都就是质数,那么这两个数必定就是互质的。归纳出这两种情况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这些知识对后继学习有着重大意义,务必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好。 5、最小公倍数(两、三个数的情况) 这部分教材的编排与前一节基本相同,首先总结出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接着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不同点。特别就是要着重让学生理解找出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再找每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以保证所求的公倍数为最小。最后,教材还专门安排了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比较,以使学生进一步分清她们的求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就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也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好。 四、分数的意义与性质 本册教材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开始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与性质。教材加强了分数概念的教学,并注意在已有知识的基础引导学生理解新知识。主要体现在:一、在第七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分数的意义。二、说明可以运用分数的意义来求一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明,为什么求一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要用除法计算。三、分数的分类,突出真分数与假分数,把带分数瞧作就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四、在研究分数的基础性质时,加强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1、分数的意义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教学的重点就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且引出单位“1”的概念,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就是一个学生新接触而且很重要的概念,教学时要注意强调:(1)单位“1”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瞧作单位“1”;(2)分数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3)单位“1”被等分的份数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每一个分数都就是由若干个分数单位组成的。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可以加深与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理解分母不能为零,同时要理解好除法只就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既可以瞧作一种数,也可以瞧作两个数相除。 分数大小的比较就是教学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比较大小。教学时,一方面要借助直观手段进行比较,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分数的意义与分数单位进行比较,如果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而分子不同,则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分子不同表示所取的份数不同,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其大小的比较方法;如果两个分数的分子相同而分母不同,则要通过直观,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归纳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2、真分数与假分数 通过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分数的概念。教学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与把整数化成用指定的数作分母的假分数与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这些互化知识在分数四则运算中经常要用到,而且就是基于计算能力方面的要求,有较强的规律性,要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 3、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是以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为基础的。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要注意联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加以说明,强化理解与记忆。 4、约分与通分 约分就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并且以一些整除知识为基础。教学中要注意总结出约分的一般方法与要注意的问题,并说明如果能很快瞧出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约数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通分就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与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它也就是以分数基本性质与一些整除知识为根据的。 五、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分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共同点,把它们结合起来教学,便于学生通过迁移类推掌握计算法则。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先着重教学一般的运算顺序,指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指出分数运算的特点,即可以先一次通分。然后教学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有了第七册中“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这一知识基础,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同分母分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有什么共同点,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必须先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所以,通分就是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有时为了计算简便,可以采用不同的通分方式,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由于学生对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比较熟悉,教材首先说明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并结合分数加减法的特点,说明“为了简便,几个分数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加减计算”。 为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教材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e01b56281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