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学习重点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学习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目标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学习难点 鉴赏能力。 感情,诵读并背诵。 学法 诵读课文过程中体会作者感情诗歌的意境及主旨。 指导 知识 搜集作者生平经历、作品,熟读诗歌 准备 备课组 补 充 预习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指2、搜集作者相关情况。 导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学习流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坳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任“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感情,诵读并背诵。 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程 务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导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学 三、预习检测 1.简介作者:(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 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2.介绍“曲”这种文体:(课件)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四、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五、整体感知: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六、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教育教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ec769c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