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口水上人家“麦姓人”

时间:2022-07-24 22:58: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松口水上人家“麦姓人” 麦天生口述 梁德新整理

广东梅县松口麦姓人家的生活习俗,别有一格,极其风趣。

解放以前,麦家渔民都是以船为家,陆地上没有他们的发展空间。有种说法是麦姓人是外来弱姓,当地人以“麦子麦子,落地生根,生长旺盛”为由,阻止麦姓的人上岸发展,怕麦姓人兴旺后抢了当地人的地盘和田地饭碗。但麦淑远老人说,这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麦姓渔民船生活惯了,到陆地上无法谋生,不愿上陆。

麦家人还有一个绝技就是识天时懂水情。300多年来,麦家人从严没有出过翻船事故,即使在台风大雨大水季节。因为多年的水上生活让他们都有经验,哪里有避风的地方,就把船安在那里。风雨来的时候,风能起到多大,雨能下到多大,水能涨到多高,他们都能预测,基本准确率达到100%,这可是他们保命的本领。

梅江、韩江沿岸,都有麦家人比较固定扎在某一地方,以此为据点,娶妻生子,繁衍生息。麦家娶妻有两个途径:一种在一个地方呆久了,靠一些亲戚朋友介绍岸上的女子。从前岸上的生活并不好,渔家生活反显得有保障,于是有不少穷苦女子都愿意嫁到麦姓渔家;还有一种就是买童养媳。女子嫁过来或买过来也在船上住,不复上岸。

旧时的麦姓人家的孩子一辈子都是船上生活的,个个水性很好。从出生到长大,难免经常掉到河里去。还不会游泳的儿童,只得用一条绳子系在身上,腰上再系一只浮筒。孩子稍大后父母就要教会孩子游泳。夏天,做父母的把孩子推下水中,赶紧捞上来,如此反复,水性也练出来了。即使是岸上的女人,嫁到了船上,也大都会跟丈夫学好水性,因为一辈子都要以船为家的。

麦家女人生孩子基本上是自己接生的,大多麦姓渔家女子都有这个绝技。因为生孩子时说不定打鱼已到很远的河域,没办法,每家都自备剪刀,船家都喝酒的,用酒消消毒,一剪脐带,就生出来了。

麦家渔民的风俗礼节都是入乡随俗,与居住地的岸上居民一样。麦家人因为祖上是军官出身,人人都习武,但他们有个祖训:起脚不先踏(行),开口不先(逞)强。所以从未发生过麦姓人恃武先动手打人的事件。所以不论在哪个地方,麦姓渔家与当地居民都相处融洽。逢年过节,麦家人的船就在有墟镇河滩到岸上停靠几天。

渔民生病的时候,打鱼打得再远都会赶回居住水域所在地的墟镇乡村看郎中。当有渔民死去的时候,附近的渔民都会赶来帮忙,他们会把灵堂设在船常驻地附近的河岸上,与当地居民买一块河边的土地土葬,风俗都与当地人一样。所以麦姓祖上墓地基本都在沿河两岸。逢年过节的时候就把船靠近岸边祖坟,在船头拜祭。 旧时,麦姓人娶媳妇,几十条渔船连成一片,用木板铺成平地,船上装灯结彩,吹唢呐、闹八音齐,一片繁忙,新娘接上船后,拜天地,拜祖宗······中午大家席地而坐,八人围在一桌喝喜酒。老人逝世时,也是把船只连接在一起,请和尚在船上做佛事;殡葬时用一块红布遮住棺木,用一条小船运到安边, 再抬到山上去安葬。 麦天生是梅县松口镇一个地道的船工,他一辈子以打鱼、撑船为生。24岁之前,他是在渔船上度过的,那时岸上没有家,船就是家。当时的船叫连家船,整条梅江河的渔船上,都是他们麦姓的连家船。那时打鱼上可到五华水寨,下到丰顺刘皇、潭江一带,有时也到蕉岭的石屈河和松源河。 解放后,政府号召水上的麦姓渔民上岸居住,政府对梅江河上的渔民作了安置。土改时,政府鼓励他们上岸,并分给他们田地。1956年把渔民组织起来成立了“梅县木帆船运输生产合作社”,麦姓人从此有了一个自己的岸上集体经济。1966年政府要求渔民全部上岸居住,


并成立了“水陆搬运站”“松运船队”很多渔民改行搞起了运输和其它行业。1966年以前,很多渔民适应不了陆上生活,依然在江上打鱼谋生。

1952年,麦天生全家人离别渔船居住在松口镇。他24岁那年,政府安排他到梅县水运公司工作。解放初,梅江的航运发达,松口港是广东省第二大的内陆港口。运输的船只除了小轮船外,还有木船。麦天生是一个有熟练驾驶技术的木船船工。驾驶的是有船工5人,约10吨的木运输船。运输航行路线上至五华水寨镇下至汕头出海口,他在梅江上从事航运工作60岁退休。

麦家人300多年来基本没有读书的。即使奢侈地寄在岸上亲戚朋友家读一两年私塾,往往会因岸上无处落脚和迫于生计,最后又回到船上打鱼。解放前的300多年来,麦家人从未出过读书人,更谈不上秀才,当官之类了。迁居岸上成了麦氏家族的转折点,梅州麦姓渔家的命运解放后开始有了改变。小孩也开始上岸读书,据麦家族谱记载,至今,梅州麦姓共出5个大学生。上岸后的麦家人逐渐适应了社会和环境的变迁,改变了单一打鱼的谋生手段,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工作中,年轻人基本都不愿再打鱼了。也许,麦民家族历史,从此可以改写。解放初松口的麦姓人租房住,1980年后有些人家有些镇上盖了新房。

麦天生说,现在松口还有10多条渔船,基本都是姓麦的,但都是4050岁的中年渔民了年青的都不愿意打鱼了。近几年,梅江河上建了几座水电站,河床水位上升有利鱼虾繁殖。有不少麦姓人家又重抄旧业,驾着小机轮在河上捕鱼谋生。现在整条河建了很多水电站,打只能上打到单竹窝水电站,下至蓬辣滩水电站。现在范围小了,加上渔业的生态资源遭到了破坏,污染事件时有发生,梅江河的鱼少了,以前数量很多鲇鱼、白鳒现在还能打到10多斤,少的时候不过三两斤,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了。

梅州麦氏,过去大多数人家都是住船上,漂泊在梅江河沿岸,以捕鱼为主业。分布在今梅江区,梅县的畲坑、西阳、丙村、松口;大埔县的三河、高陂。还有在香港、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在过去,麦氏姓小人单,饱受欺凌,曾经有不少人被称为“麦仔”“麦梢公”“蛋舟民”麦船子上人”甚至有人将他们误传为“少数民族”来历不明”不准上陆地的人”至今还有人疑窦未解开,认为是“遗留总问题”

下面是家住梅城乌廖沙,从海事局退休的麦涉淑远老人提供麦家300多年的家族史。 梅州麦姓原籍广东南海。清顺治年间(约1653年),始祖麦瑞良因当时平远县丹竹楼发生寇乱,奉旨任征剿军解押银粮官押军船抵驻军地平远,受瘴气染病而逝,朝廷赐葬于平远。其七子麦文信与其母亲至时程乡县,住梅江军船上,为父守孝三年,后获准由当地府衙拨出时程乡县扶贵堡乌廖沙建房,为开基祖,现已传至二十世,已有300多年,现梅州的麦姓人有一千余人。因麦氏家人久居军船,定居陆地无以为生,于是以摆渡或打鱼为生。从三世开始麦家逐渐移至船上生活,形成“连家船”(意为连家都在船上)随着麦氏子孙的繁衍兴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整条梅江(韩江)打鱼的都是麦姓人家。解放前,整条梅江河上的打鱼人,都是姓麦的,即使到了现在,松口、丙村、西阳、梅城段的打鱼人,依然有80%是姓麦的。

20073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fd710d710a6f524cdbf8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