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五要素学习心得 有时候,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从哪里来,又该往哪里去。茫茫人世,似乎东南西北,前后左右都是自己的路,自己充满了无限的选择的余地,可是当你真正要做个选择时,所有的路都成了死路,我们追求幸福,却不断地承受痛苦,我们渴望知音,却不停地忍受孤独,大千世界,像是一片望不到边的苦海,似乎哪里都会有彼岸,但哪里都无法到达。 人生的苦到底来自于什么?人生的苦来自于人本身,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对美好的渴望促使我们进步的同时更多的转化成了一种执念,或者说它们本来就是执念本身,苦来自于内心,却需要借助外物来表现,于是我们就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孜孜予求于物质的丰富来削弱内心对苦的感知,用执念的满足来克服执念的痛苦,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它带来的结果是无休止的旧痛苦的消失与新痛苦的产生。 佛教的经典有很多,所有的经典都在意在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人世之苦的真相,而修行的目的在于破苦,破己之苦,破他人之苦,破众生之苦,佛法修行有四万八千法门,没有优劣。金刚般若,是一种智慧,万物明洞,谈笑风生,隐于经文但又不局限于经文,众生皆佛,悟道者成圣,执迷者沉沦。武则天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佛经浩瀚若海,皓首者不能穷,求佛者不下千万,得道者屈指几人,佛法之精义不在读,而在悟;修行之要诀不在修,而在行。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愚智之间,犹如河之两岸,而佛法则是水上之舟,但划船的仍是你自己。佛法不是目的,一如登船不是终点,佛讲度人,度人先度己,断人之执念先断己之执念,修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消除妄念的过程,苦皆因欲起,灭苦先去欲。 初识佛学智慧,始于一部《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众多执念中最严重的是情执,所以要用智慧观察,才能破情执。情是迷。只有佛菩萨把情执让它还原,它本来是什么?本来是智慧,智慧迷了变成情执。七情六欲,只有靠修行佛法才能消弭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执念。 情跟智是一体,一体的两面,觉悟了叫它做智,迷的时候叫它做情,是一而二,二而一。古德有句话叫“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我们最难放下的是情,然而我们最该放下的也是情,情深者迷是凡夫,情深者悟是大贤。 人生烦恼太多,我愿求佛法以自度,愿求佛法以度他,愿向法师求般若智慧,看破一切苦厄,得菩提之心。未入佛道,浅谈认知,言语间多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08e5d7eab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