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爱情观

时间:2022-04-01 12:21: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外爱情观、价值观比较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麦琪的礼物》读后感

安意如说,一生恰如三月花,看得见开始,看不见结局。其实我说,有些事,既已开始,结局便可料想得到。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一介青楼女子杜十娘,谅她再有沉鱼落雁之姿、卓氏文君之才,在世俗面前,在风流却懦弱的李甲面前,她终究是输了。输给了命运,输给了那个万恶的封建社会套在女子身上的枷锁。从这个故事的开始,便睨到了它的结局,如荼靡花开,一瞬的美丽,却也败落得彻底。

反观另一个故事《麦琪的礼物》,贫困夫妻百事哀,妻子德拉为了给丈夫买圣诞礼物——一条白金表链,卖掉了她最喜欢的如褐色小瀑布般的金色长发,丈夫却卖掉了他最珍爱的金表,给德拉买了全套的发梳。可想而知,出乎意料之外的情节发展,结局却是在情理之中的。

如此看来,同样是爱情,却拥有如此迥异的结局,该归功于何处。我想,是环境吧。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决定着这个民族的道德观念和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千年前就开始分道扬镳,至今,已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说得清楚的。

杜十娘所处的那个环境,有着千年前所特有的神秘与迂腐。千年前的中国,是男权社会,女子只是男人们的附属物;千年前的中国,门第观念极为森严,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门当户对”;千年前的中国,身份再高的女人,依旧是女人。那时候的人,太过于理智,女人们终日围着男人们团团转,而男人做的事情则更多是为了自己。为迎合君王的喜好,三寸金莲出现了,陪葬礼节出现了,贞节牌坊出现了。终归,女子只是玩物,也只能是玩物。那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是这个时代给女性的定位。身为女子,就该如《诗经-静女》中所写“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那般的含羞惹人怜爱,又怎么能滋生拥有与男子们同等幸福的念头。有此念头,活该输给命运,活该落了个“一抔黄土收艳骨”的结局。

可见,身为女子,又身处那个年代,杜十娘怎能要求李甲站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给自己一份平等的爱。在李甲眼里,杜十娘可有可无,当爱情与利益冲突时,千两黄金即可转让。这便是那个时代培养出来的好男人啊,爱的永远只是自己。看,如果唐明皇够爱杨贵妃,就不会为了安定军心而交出自己心爱的女人,以致出现马嵬坡“数丈白绫掩风流”的凄惨结局;看,如果陆游够爱唐婉,就该做出一个男人该有的姿态,顶住来自母亲的压力,便不会有“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悲哀,一个另娶,一个另嫁;看,如果李益够爱霍小玉,哪里管的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爱我所爱,选我所爱,又怎么会让霍小玉在怨恨中死去,以致“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终归,他们是不够爱,又或者,最爱的只是他们自己。

歌德曾说:“在爱情中,最宝贵的不是占有,而是彼此的尊重与爱慕”。这是西方人的爱情观,不为满足一己之私随意做出决定,而是尊重对方的选择。由此我看出了他们骨子里根深蒂固的那种自由并且民主的价值观,与我们同样根深蒂固是封建思想相比,他们强调了平等二字。并且,在他们看来,爱情是一件崇高的事情,爱情就是一切。正如莎士比所说的,一个人明明知道沉迷在爱情里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可是,在讥笑他人的浅薄无聊以后,偏偏会自己打自己的耳


光,照样陷入爱情温柔的怀抱。这就是他们的爱情,即使知道是飞蛾扑火,爱了会伤、会痛,他们依旧头也不回,横冲直撞。

看,俄罗斯最伟大的民族诗人普希金,用一生寻爱,写下一世凄美。与娜达丽娅的结合,是他最义无反顾的举动,义无反顾到赔上了卿卿性命。一代文豪就此逝去,该说他傻,还是痴呢?一如飞蛾扑火般撞进的绚烂里,却原来是燃尽了他生命的火光。或许,他早已料到结局,毕竟娜达丽娅的个性摆在那里,只是,他还想赌一把,殊不知会赌上是自己的命。看,泰戈尔心中那根永远的刺——安娜。两年的分离,注定了一切的物是人非。正值情窦初开的年华,却是一个飘然离去,留下另一个独自承受,期盼着轮回,再一次的相遇、相爱,不再错过。看,用五年时间去等候一个女人的歌德,在爱情面前如此卑微低下,低到尘埃里去,去开出一朵纯洁的爱情之花。凭借如此炽热的爱情攻势,纵是夏璐迪这样的百炼钢,也会化为绕指柔。他们的爱情,有1800封信来作为证明。这是西方国家的男儿啊,爱上了,便爱得彻底。当他们在爱一个人的时候,他们会全身心的投入,以百分之百的真诚换取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爱。

在西方国家,爱了就是爱了,不管你拥有怎样的身份背景,拥有怎样的社会地位,又或者,你一无所有,这都不是重点。在他们的观念里,他们只在乎一个字,“爱”。但是,自由而民主的价值观同样也造就他们一种更为开放的爱情观,那就是“爱则和,不爱则分”。这与古代中国的爱情观是完全迥异的。

古代中国极为看重社会伦理道德,它不止管束着人们的道德观念,甚至已经到了被顶礼膜拜的地位。身为中国古人,就该匍匐在伦理道德下,接受一切洗礼。而这当中,最为讲究的便是女子的忠贞问题。《易恒》里说,“女子贞洁,从一而终也”。这种思想,影响的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甚至到民国时期都不绝于耳。汪静怡,一个为林彪守节一生不嫁的女人,曾经这样说过,“玉碎不改白,竹焚不改节”。这份忠贞,本该受到赞赏的,如果她所坚持的对象不是已经另娶了。可惜,她太过愚忠,花了一生等了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

在中国古代,向来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夫妻之间,相见的第一眼,便是在揭开大红盖头之时,此后,便要过完一生。如果彼此之间日久生情,能够相濡以沫,那是再好不过的事。反之,即使无爱,柴米油盐酱醋也能过完一生。更不要说有蔡琰文姬那样的勇气,一生三嫁。因此,在那个时代,“爱则和,不爱则分”这种自由的爱情观是要受到批判的。那个时代,奉行的永远都是“爱了是一生,不爱也是一生”的观念。所以,那个时代的人,分不清楚爱是何物,又谈何花尽一生去爱一个人。古代的爱情观里,人人都是过客,一旦投入过多,便输了。

而西方国家,以自由为主旋律。爱情,便以自由的名义,牵系一生。西方人们,在爱的轰轰烈烈之时,一切都可以为对方付出,哪怕是再珍贵之物。然而,一旦他们不爱了,之前的一切,便如一阵风过,烟消雾散,断的也是极为彻底。甚至,会有毁灭的念头。《巴黎圣母院》里的大教主,对爱斯梅拉达的那份畸形的爱,在确认得不到回应之后,他便疯狂地想要将之毁灭。得不到的,成了最好的,却也是最让人眼红的。

西方人,以享乐为人生最高追求。人生长路,他们选择的永远是快乐优先。 士比亚说,爱情就像是生长在悬崖上的一朵花,想要摘就必需要有勇气。莎翁确实是算得上是一位有勇气的男人,他用他自以为是的勇气,去采摘了悬崖边上的无数朵花,不愧是拥有“最不忠贞的男人”这么一个响亮称号的男人。这就是西方人爱情观里折射出来的价值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哪怕在


荒唐,合心便好。

安意如说;“爱一个人,无须太计较,觉得甘愿就妥帖付出。”中西方文化虽然迥异,却也有相似之处的。杜十娘爱了,甘愿付出真情,才会在得知被卖之后绝望如斯,跳江明志。德拉与杰姆爱了,甘愿付出自己最珍爱的宝贝,去为对方换取礼物。爱,从来就一个字、四个字母,中方西方亦是如此,毋须多言。

有听过这样一句话,不是蝴蝶飞不过沧海,而是沧海那头早已没有了等待。在爱情里,如果一方早以没了等待,那令一方的坚持就显得太过愚笨。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为爱坚持到底,但是我想,既然爱了,就请不要放弃。就像柏拉图所说的,“若爱,请深爱;若弃,请彻底,不要暧昧,伤人伤己。”爱情的世界里,从来不分对与错,只是看谁爱得多一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1008fd1d15abe23482f4d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