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特辑·小话中秋之前世今生 随着中秋佳节的盖头渐渐掀起,我们周围的气氛肉眼可见地欢悦起来,在这样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里,不得不说能够和挚爱的家人围坐一起赏月吃月饼,实乃人生小确幸。 可是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过中秋的吗?中秋的习俗又是如何演变传承下来的呢?不知道也没关系~下面就由我来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壹·周代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从时令来说,中秋节是“秋收节”,经过春播夏种的辛苦劳作,秋天就是收获的时候了。古人在这个季节饮酒起舞,用满腹的喜悦来庆祝丰收。早在周代,根据《礼记》的记载,中秋夜就有祭月和迎寒的仪式。 贰·魏晋 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有一首《秋有月》曾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这一时期,在古代宫廷贵族文人之间已然有中秋赏月之事,虽然还没有形成普遍而固定的习俗,但这种行为却已慢慢扩散到民间。 叁·唐代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中就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至于月饼则至迟在唐僖宗时才出现,据《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时吃月饼,感觉味甚佳,于是遣人将其用红绫包裹赏赐于新科进士,这也是月饼见诸文字的最早记载。此外,唐人对于中秋佳节是十分考究的,据说大户人家还会在中秋之夜摆下香案放置月亮神像点燃红烛全家人依次拜祭月神,然后根据家中人数平均分食月饼。 肆·宋代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的:“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和吴自牧《梦梁录》中的:“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均记载了中秋之夜的热闹场景,无论是富贵之家还是普通百姓都于中秋之夜进行狂欢。此时拜月之俗更是深入民间,《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由此可见宋代中秋节之热闹隆重。 伍·明清 明清之际,中秋佳节越来越受重视,赏月活动盛行不衰。清人讲究“其祭果饼必圆”,富家大户之间多用月饼果品相互馈赠。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中秋之夜,杭州的百姓家中都有赏月宴,并且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当然,又因中秋节别名又称“女儿节”,因此中秋节多是女子拜月,男子大都不参与其中。于此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并且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陆·现代 众所周知,中秋节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但在现代,随着时间的流逝、西方文化的渗透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各种原因,而今的“中秋”已经大大变样。此前曾有数据显示,现代人过节以休息、出游居多。尤其80后、90后大多从小接受现代新型文化思想的熏染,对传统文化、团圆文化没有深刻的记忆与传承——在这种历史性失忆的影响下,中秋节被当成用来休整娱乐的假期。其次就饮食来讲,月饼几乎成为中秋节的唯一主角,虽然品类花样多价格昂贵,却削弱了中秋节的文化韵味。 2008年起中秋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但仅想以此措施来保护传承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不可能的,相关政府部门也要在传承中秋文化中发挥作用、加以引导,让民间重拾赏月、耍龙灯等传统习俗,鼓励人们参与其中,筑牢传统节日的群众基础。当然,对传统的回归并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中秋节的文化底蕴也需要富有创意的宣传和推广,突出节日自身所包含的“团圆、丰收”等含义,讲究节日习俗的融合与创新,做到与时俱进。既尊重传统,又不墨守成规,或许才是现代人面对传统和传统节日应有的心态。 总之,从古至今中秋佳节曾赋予了人们对于生活非常之多的美好与感悟,希望我们也能将这份美好传承下去,将这份具有历史的仪式感传承下去,大家说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13bfb75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