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危机管理的文献综述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危机管理的文献综述 2.1国内外危机及危机管理的含义 2.1.1国内危机及危机管理的含义 “危机”在中国的语言中大有讲究,从字面看,是“危”与“机”的组合,它一方面代表着危险,另一方面也蕴含着机会。危机一般是指组织与消费者、新闻媒体、政府、社区等公众之间因为某种非常因素引发的对于组织的声誉、形象或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非正常状态。这种不良影响的不正常状态,会导致组织与公众关系的迅速恶化,正常业务将会受到影响,发展和生存会受到威胁,组织形象也会遭受损害(李响,2013)。雷转运和雷小乔(2003)则认为企业危机是指在企业内部矛盾、企业与社会环境的矛盾激化后,企业已不能按照原来的轨道继续运行下去的紧急状态,表现为失控、失范和无序,旧的机制陷入困境。针对危机管理的含义。 危机管理是企业为了预防、转化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使企业摆脱逆境、避免或减少企业财产损失,将危机化解为转机的一种企业管理的积极主动行为(周永生,2005)。邱毅(1999)提出危机管理是“组织体为降低危机情境所带来的威胁,所进行的长期规划与不断学习、反馈之动态调整过程。陈艳芳(2009)认为企业危机管理是指由企业管理层采取一定的方法来识别和预测企业内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的一些薄弱环节和不确定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和行动防止企业危机的发生,而一旦企业危机发生后,企业管理层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处理企业危机,使危机对企业造成的潜在损失降到最小,并且总结企业危机管理的经验教训。 2.1.2国外危机及危机管理的含义 危机的含义在学术领域引起了不少争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的集体接受关于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Smith, 2005)。Coombs(2007)指出危机是某种突然和意外的事件,它威胁中断组织运作,并给组织带来金融和信誉风险。Paschall(1992)则认为危机仅仅是某种突然和意外的事件,对组织产生威胁,要求组织做出快速、高水平的决策,与以上学者的观点相类似,Mitroff和Holsti(2005)危机是一种极端事件,它也许会影响你的生存,至少它也会引起实质性的伤害、死亡、经济损失和对你的名声产生严重的损害。Lerbinger(1997)更是指出危机是一种事件,有可能使一个组织声名狼藉,危及其未来盈利能力、增长和甚至于生存。以上学者对危机的定义都有着相似性,他们都认为危机是事件,近年来,很多学者对这一观点开始持否定态度,他们将危机定义为某一过程,如Roux-Dufort(2007)认为危机是在引发事件很久之前就开始孵化的过程,Pauchant(1992)则认为危机由一个连续体构成,从某一事件开始,然后到某一事故,再到某种冲突,最后到最严重的破坏形式——危机,而Shrivastava(1995)则明确指出危机并不是事件,而是某种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 与危机含义相对应,危机管理的含义也是众说纷纭,精确度较低。危机管理与事故管理不同,全面危机管理的工作不仅仅集中于在激烈的危机过程中该如何做,也集中于危机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去防止危机的发生(Pauchant & Mitroff, 1992),Darling, Hannu 和 Raimo. (1996) 则将危机管理视为一系列的职能或者工艺,去识别、研究和预测危机事件,并为组织预防和处理危机提出具体的方法。Pearson & Clair(1998)则认为组织危机管理是组织成员和外部利益相关者避免危机和有效的管理那些已经发生的危机所进行的系统性的尝试。 2.2 国内外危机及危机管理阶段 2.2.1国内危机及危机管理阶段划分 张继远(2012)等学者提出三阶段划分方法,将危机管理分成危机前(Pre—crisis)、危机(Crisis)、危机后(Post—crisis)三大阶段。每一阶段又可包括不同子阶段,危机前期包括危机征兆、信号侦测、危机预警和应对准备;危机阶段主要指采取紧急措施应对突发事件的爆发产生巨大冲击和危害、带来一系列影响;危机后阶段则包括危机影响的消除、全面恢复、反省和学习。何苏湘(1998)根据危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和危机的程度提出了危机生命周期六阶段模型:潜伏、生成、高潮、爆发、转化、消退六个阶段。孙彩,曲世友和孙凯(2002)危机管理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危机的预防;第二阶段:危机的控制;第三阶段:危机的解决;第四阶段:危机的总结。 2.2.2国外危机及危机管理的阶段划分 芬克(Fink,1986)从危机的生命周期角度提出了危机管理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即潜伏期(Prodromal)、爆发期(Breakout or Acute)、扩散期(Chronic)及解决期(Resolution)。卓夫(Mitroff )将危机管理分成五个阶段,分别是:信号侦测——识别新的危机发生的警示信号并采取预防措施;探测和预防—— 组织成员搜寻已知的危机风险因素并尽力减少潜在损害;控制损害—— 危机发生阶段,组织成员努力使其不影响组织运作的其它部分或外部环境;恢复阶段——尽可能快地让组织运转正常;学习阶段——组织成员回顾和审视所采取的危机管理措施,并整理使之成为今后的运作基础。Coombs (2001)指出危机管理主要包括三个连续的阶段危机前:信号检测、预防、准备;危机事件:识别、控制;危机后:评估、学习、时候交流。Jaques, T. (2007) 则认为危机管理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危机准备:规划流程、系统和手册、文档、培训/模拟;危机预防:早期预警、风险和问题管理、社会预测、环境扫描, 应急响应;危机事件管理:识别、激活、损失减轻、实施;危机后管理:恢复, 危机后的问题影响, 司法调查、评价、修改。 2.3危机管理的发展历程 一般意义上的危机管理出现于二战之后,以危机研究为根源,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迅速扩展,尤其是在行为科学和灾害相应领域(Booth,1993),而危机管理这个学科在国际政策概念领域赢得重视是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之后(Lagadec,1993),在美国直到1982年的泰诺中毒丑闻之后,组织危机管理作为正式的管理规则才获取了真在的发展动力,而在欧洲是在1986年切尔诺贝利灾难之后(Falkheimer & Heide, 2006)。针对美国自身来说,起始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该阶段以国际危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二阶段是摸索阶段,时间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组织危机研究的研究领域发生了转变,开始由政治领域向经济、社会领域扩展;第三阶段是逐渐成熟阶段,此时危机理论的研究范围迅速扩大,一些专家开始从个案分析走向综合理论研究和规范模式构建。针对中国来说,1989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潘光教授主编的《当代国际危机研究》,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危机的学术著作(肖鹏英,2004),20世纪90年代末,由中国人民大学许文惠与张成福共同撰写的《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一书,对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进行探讨,标志着我国危机研究从国际危机转向国内危机研究(杨安华,2005)。 2.4危机应对管理研究 危机处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针对不同的危机采用不同的危机应对策略。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危机处理的程序与危机处理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对于企业危机的反应模式,主要有希斯的4R模式,鲍勇剑的5P模式和米特若夫的最佳行为模式(罗贤春等,2008)。沈灼林(2002)提出危机发生之后企业可以针对不同危机因素采用组织结构调整,营销变更,业务剥离,外部人才引进,战略转型等实现危机的化解。目前的危机管理研究之中,学者们开始把危机管理与企业的战略,营销等相联系,提出了企业的危机战略思想。宝贡敏,于红剑(2003)提出了应该融企业常规战略管理与危机管理于一体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周永生. 基于内部诱因的企业危机预警评价系统构建研究[D].中南大学.2005 [2]陈艳芳. 基于监控的企业危机管理组织结构建立及运作方式探讨[J].管理科学.2009 [3]邱毅.危机管理.台北:中华征信所企业有限公司,199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1734f6876c66137ee0619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