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突发性群体事件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突发性群体事件都曾经进行过比较详尽的研究,阐明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概念、特征、过程与成因等,并提出应对危机的管理策略。且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无论是突发性群体事件,还是公共危机管理策略,其背后都有着较为深层次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观点为本文清晰、全面、客观的了解突发性群体事件与应对策略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1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理论基础 涉及突发性群体事件比较常见的理论有社会冲突理论、社会聚众理论与集体行动理论。 社会聚众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勒庞和布鲁默。勒庞认为独立的单个个体大都是比较理性且有责任感的,一旦个体之间聚集起来形成规模后,人群就容易互相影响与感染,并在思维与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一致性,最终形成非理性的理念和行为。后来的学者布鲁默也比较赞同勒庞的观点,提出人们在集体行动中容易轻信谣言,从而产生非理性的行为。 社会冲突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社会学家帕森斯与科塞。帕森斯提出社会冲突是具有破坏性的,强调社会冲突的负功能。科塞与帕森斯相反,他提出了对社会冲突的独到见解,认为社会冲突有正功能,比如维护社会稳定、帮助社会整合,冲突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某种安全阀的作用。 相对剥夺感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格尔,他提出相对剥夺感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个体都有某种价值期望,社会具备各种价值能力,两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且根据这种不同关系,提出了递减型相对剥夺感、欲望型相对剥夺感和发展型相对剥夺感三种类型。社会变迁导致社会的价值能力小于人们的价值期望,人们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越强,人们造反的可能性就越大,对社会稳定产生的破坏作用就越强。 社会转型理论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社会变迁与集体行动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提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制度化水平会影响社会变迁过程中是否发生突发性群体事件,即制度化速度大于社会变迁速度,是高速发展的社会,反之,如果社会变迁速度大于制度化速度,那么很容易就导致群体事件的发生。 2 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 公共危机管理最早起源于对危机事件的处理,是由美国的Green 提出的。危机管理,指的是当事态发展到无法控制时,将损失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到20 世纪70 年代,社会危机事件频发,公共管理学者开始重视的公共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过程理论 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提出著名的危机管理4R模型,第一个R是缩减管理,主要是对可能产生危机的风险进行评估,一旦发现风险,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管理。第二个R是预备管理,主要是涉及危机的预防工作,比如危机预警、演习等。第三个R是反应管理,主要是涉及确认危机、协调危机、处理危机等工作。第四个R是恢复管理,主要是对危机发生后的人、物制订恢复计划,从而尽快摆脱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 危机的生命周期理论 一般将危机的过程分为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三个阶段。芬克利用医学标准将危机分为病兆期、发作期、延续期、痊愈期四个阶段,病兆期是指有一些线索显示出可能发生的潜在的危机;发作期是指伤害性群体事件发生并引发危机;延续期是指危机影响持续;痊愈期是指危机事件已经解决。而伊凡米特若夫将危机管理划分为检测、预防、控制、恢复和学习五阶段。 公权与私权理论 李经中指出在危机状态下,政府的权力会急剧膨胀,每个民众的权利会受到限制,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政府权力不能与公民权利达成平衡,危机事件就很难得到控制,甚至出现加剧发展的趋势。因此,如果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时,政府必须赋予管理部门足够的权力,从而保证其可以调动一切力量,快速地决策、解决事件。如果发生突发性群体事件或危机状态时,政府部门的权力会受到制约,公民的权利在一定的前提下也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制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b74652a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