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属于我的青春故事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那些年,属于我的青春故事 作者:龙尧 来源:《语文世界(中学版)》2021年第11期 每个人的青春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我也不例外。 今天,当我将这略显怅惘的眼光,投射到那些青葱岁月时,我才发现那段少年不言愁的日子已快被蒙上厚厚的尘埃。当年似乎觉察不到特别意义的经历,在今天看来别有一番滋味。 那些年,我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我以为即便是试卷上的古诗文、圆锥曲线、化学方程式、物理电路图等等全都不会,十年后的自己也还是那个好好的自己。那些年,我会暗暗嘲笑身边成天认真读书的好孩子,认为“会玩”远比“好学”更值得骄傲。那些年,我其实是活在“我们”中的。我们觉得循规蹈矩的青春才是青春最大的败笔。那些年,我们翻过学校不算高但也不太低的围墙,约过几场虚张声势、“大战”在即又立马打退堂鼓的群架,顶撞过几位苦口婆心、恨铁不成钢、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老师……我们还逃过学,犯过傻,几乎做过那个叛逆阶段男孩子能做的所有糗事。 那些少年时代的日子和经历,到今天还能剩下的已经只有心底几缕若有若无的痕迹。经过这么多年的时间的浸漫,回忆已经没有了一个理得清的头绪…… 那一年,我来到了懂事以来离家乡最远的地方。如果没意外出现的话,我的人生轨迹将把我引向钢铁工人的生涯。那一年,香港回归祖国,同年15岁的我也成了四川西南边陲攀枝花市一所中专学校钢铁冶炼专业的一名学生。一个完全不知道钢铁冶炼为何物的男孩,单单觉得这个名字是学校开列的专业名单中最阳刚、看起来最“MAN(男人)”的缘故,而毅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那一年,我觉得钢铁工人才应该是我充满力量的人生起点。 也就在那一年,我发现,这个专业除了名字很“MAN”之外,其他一切都很没劲。中专一年级的课程多为数理化方面的基础理论课,英语课很少,语文课更少,大约每周一到两次,不过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读几篇课本上的文章,听老师讲几件与课文相关或不相关的逸闻趣事而已。钢铁冶炼是工科专业,对于初中毕业而来的中专学生来说,理科知识是需要首先恶补的。但对理科天生不太敏感的我,大多数课堂上不是浑浑噩噩,就是昏昏欲睡。化学从无机化学学到有机化学,再学到分析化学,所学内容当时就已经忘了大半,到今日依稀只记得化学老师是一个白发的老派学者,我们应该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届学生。老先生很谦和,也很敬业,作业大多亲自批改,还细细地替我们圈画出作业中密密麻麻的错误。课堂上,面对一群和我一样无精打采的少年,他时常默默摇头,轻轻叹息。偶尔也将攀枝花的钢铁产业现状和同一时期韩国浦项制铁等发达国家的产业现状进行比较,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在这个时代没有技术革新的产业只会被时代抛弃,没有扎实基础知识、较高科学素养的钢铁工人同样没有未来。今天看来,老先生的这些话朴实无华,饱含拳拳之意,可惜在当时全被我们当成了耳旁风。 那一年,书并没有怎么认真地读。那一年,学过单簧管,也被作为学校管乐队的成员培养过。学乐器,要下一番苦功夫,需要清晨很早起床到学校的池塘边练习基本功。这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无疑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自己坚持过,应该没有坚持多久。 那一年,认识了几个可以称得上死党的朋友。只是他们当中的好多人,在我离开之后就已杳无音信了。有的连名字都已经不记得了,想必我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如此吧。来自广西的阿广,给了我最初的音乐启蒙,他是Beyond乐队的忠实粉丝,很多理科课堂上他都在给已去天国的黄家驹写信,然后念给我们听。来自四川什邡的金龙,我们每天形影不离,一起上课,一起放学,不上课时,常常漫无目的地几乎逛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后来他回到了他的家乡什邡,不知5·12大地震时,身在震中边缘的他,可曾一切平安。来自攀枝花本地的亮仔,我们在一间宿舍里住过,爱足球,也爱社会范儿的他,不知今天是在球场奔跑,还是在江湖飘荡。还有那时尽职尽责女班长,她似乎生来就是我们那群“坏男生”的天敌。那一年,因为学习和纪律问题,我们和她没少“结下梁子”,后来知道我要提前离开,她在留言本上写了不少祝福与鼓励的话。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或许真是太讨厌了吧。 那一年流行的歌曲中,有一首叫《小芳》,我们唱过。那一年,我们班上也有一个叫芳的女生。 那一年的生活,如同攀枝花这片川西河谷的天空,阳光和煦而灿烂,头顶常有白云悠然而过。 那一年的生活,很快就因为我的不同的选择而提前结束。留在那个校园里的他们,就这样成了我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那一年之后,我离开攀枝花,又回到了故乡——那个位于川东北的偏远小城,重新选择了一所高中学校。因为对钢铁工人的生活,我已经没有了憧憬。后来我才知道,当时好些与我有同样憧憬的同学,多半也没有能走上理想中的人生道路。随着大学扩招时代的到来,曾经颇为热门的中专毕业生,迅速成为了学历比拼中贬值最快的那群人。同时也因为国内钢铁行业的普遍不景气,产能过剩,人员冗余。或许也还因为当年课堂上的浑浑噩噩,走出校园之后的他们,很多人被迫选择了其他的就业方向。有的在生活与现实的挤压中,很早就开始体会到了人世的无奈与艰辛,有的还多了些不得已的流离与漂泊。这些后话,都是那个叫芳的女生告诉我的,再往后,我们也没有了联系。 与他们不同的是回到高中学校的我,可以继续远离窘迫的社会现实。在高中,我的生命依然有足够多的激情没地方好好安放与挥洒。与几个同样对生活充满幻想、世事懵懂的小伙伴游走在学习与贪玩之间,继续着自以为是的懵懂与不羁。那时候,我们其实并不懂得人生的意义,只是把一种模仿来的玩世不恭当成了标榜自我的方式。 那三年,也有直到今天依然刻骨铭心的经历。生命中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死亡——前一日还在与自己说说笑笑的小伙伴,一转眼,却走上了另外一条路。那个帅气得有点奶油的,今天想来其实他干净点应该更好看的男孩,就这样过早地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没有他的离去,或许我高中生活的最后一年,也就不会那样心静如水,远离是非。 高中的最后一年,我终于意识到:我有必要在青春的尾巴重新定义一次自己的青春,我也有必要为这一段无序疯长的岁月画上一个句号,重新寻找到生命应有的光芒。在我决意一切重新来过的时候,感谢当时的师友们,并未因为我曾经顽劣和无知而放弃我,他们用包容和信任让我与曾经的那个我渐行渐远。这一年中,曾经觉得有些乏味的知识开始变得有趣起来,曾經迷茫的人生之路,也渐渐清晰了起来。生命中第一次体会到伴随梦想前行的日子,比之前所有虚度的岁月都更加充实而珍贵,我也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努力。很多以前并未认真想到的关于未来的梦想开始渐渐萌芽,生长,化为了心中一股不可阻遏的前行的动力。一年后的高考,结局不算太好,但对于师友、家人以及自己也不算辜负。这一年是我在家乡这个小城的最后岁月,也是我青春断代史的终章。 那些年,留下的这些故事有的可能一生都不会再忘记,有的注定会飘散在风中,越来越远。今天,我已经走到了人生不惑的门槛上。人们说,往事如烟,当我在试图再次触碰这段年华的时候,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回忆出的那些青涩的日子会是什么样子。记下来的文字或许已经不是真实的生活与故事了,就像回望走过的沙滩,有的脚印依然清晰地保留了踩下时的痕迹,而有的则在海水的抚摸之下,早已看不出当初的模样。 这就是我的故事,以及我们的故事。那些人——记得或不记得的人。愿我们都好,毕竟青春不再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2bc428706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