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挫倾诗坛 沉郁为楷模——浅谈杜甫的诗歌特点

时间:2022-04-19 11:10: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顿挫倾诗坛 沉郁为楷模——浅谈杜甫的诗歌特点

杜甫,字子美,唐代巩县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同时,他又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对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的诗人。后来的诗人,诸如中唐大诗人白居易、元稹,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聂夷中、杜荀鹤、皮日休,宋代大诗人陆游、文天祥,直至清末的大诗人黄遵宪等,都从不同角度向他学习,推崇他独特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并以他的诗为最高典范,尊称他为诗圣 我喜欢读诗,也是杜甫的崇拜者,对这位伟大诗圣的诗歌特点,自然也很想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沉郁,是杜诗的最突出特点。

沉郁,是指杜诗所反映的社会内容,蕴意深刻、角度宽广、意境雄浑、情感深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忧势悯时,深挚爱国

诗人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期,唐玄宗重用权奸李林甫、杨国忠之流,搞得朝纲混乱,政治腐败,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安史叛军长驱直入,战火烧遍神州,致使李唐政权一度岌岌可危。从小就养成爱国忧民素质的杜甫,处处时时关注着时局的变化。因此,国家命运、民族存亡、人民疾苦,便成了杜诗非常突出的内容。这种忧势悯时、深挚爱国的激情,从许多诗篇中都深刻地体现了出来。从《兵车行》、《丽人行》等诗中看到了当时日益显露的社会矛盾;从伟大诗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更进一步看清了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从《哀江头》、《哀王孙》、《春望》等诗中,使我们和诗人一起,目睹了敌人烧夺抢掠、疯狂残踏祖国大好河山的野蛮行径;从名诗《三吏》、《三别》中,使我们看到了人民在饱受战乱之苦中,所遭遇的无衣无食、有家难归的悲惨苦况;但从另一面,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中,又使我们看到了在时局好转时,洋溢在诗人心中的无限喜悦。在这里,诗人把自己的命运、情感,完全与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安危、人民的苦乐,熔融在一起了。难怪人们称他的诗是诗史,称誉他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二、反映疾苦、体恤人民

诗人一生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颇深,他本人的社会地位、生活境遇又同人民靠近,暴露日显的社会矛盾,更使他萌发并发展着进步思想。因此,关注人民生活、怜悯人民疾苦、同情人民不幸,并愿为之贡献的精神,便是杜诗的又一基本内容。在诗人给我们留下的1400多首诗中,有不少诗篇(如上面提到的诸篇)都有这方面的内容。《兵车行》、《三吏》、《三别》,集中揭露了战争、叛乱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白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贪欲的皇权所发动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是福,而是血海荒野,但官府仍还急索租。那么民之归宿是什么?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悲惨恶果便可想而知了。青壮已无存,唯余乳儿与白发翁妪,最后是由老妪去应征。诗歌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无限同情,对战乱无比憎恨。诗人在被迫四处漂泊期间,怜悯人民疾苦、关注国家危难的感情有增无减。这在《岁晏行》、《又呈吴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篇中都有充分反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民本观念已使诗人的思想升华到为天下人民而忘己的高尚境界。 三、揭露腐朽、爱憎分明


诗人的忧国爱民之心,必然对反动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产生强烈的憎恨,并要加以无情的揭露。如《丽人行》揭露了杨国忠等人穷奢极侈的糜烂生活;《岁晏行》则对统治者的暴敛盘剥行径,进行了深刻地揭露、愤怒地斥责、大胆地批判;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名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更是集中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的阶级对立的现实。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朱门酒肉臭是建立在路有冻死骨的基础上,又是造路有冻死骨的阶级根源。这就加强了现实主义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了诗歌的社会意义。此外,杜诗在赞美祖国河山、歌咏自然景物、抒写天伦之乐、表达亲友间的深情厚意等方面,都有反映。总之,杜诗所涉题材是蕴意极为深广而领域又非常广阔的。 和沉郁相熔融的顿挫,是杜诗的又一特色。

如果说沉郁指的是杜诗内容的话,顿挫则指的是杜诗的艺术表现形式。顿挫是说杜诗所表达的蕴情深邃婉曲,意境浑宏迭宕,律调音韵抑扬顿挫、起伏迭变而又和谐传神。这又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反映生活高度概括

我们的大诗人杜甫,极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加以高度的艺术概括,集中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如名诗《石壕吏》,出场人物仅有几人,一是夜捉人的怒呼吏;二是逾墙逃走的老翁;三是啼哭的老妇;第四个就是目睹现场的诗人自己。诗人亲睹,表达了人与事的真实可靠性。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表明唐王朝在反击安史叛军的叛乱时,战争规模宏阔,已殃及穷乡僻壤;争斗激烈,伤亡惨重;形势紧迫,急需补充兵员。而战争给啼妇家带来的灾难更为悲惨:家里已无青壮男子,余下的人不是乳婴,就是白发翁妪,虽有孙母也是穷得出入无完裙。少衣缺食程度可见一斑。诗人虽写的是老妇一家的遭遇,却是通过这一典型,真实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残酷社会的现实。 (二)抒发感情爱憎分明

诗人在不少诗篇中,如《兵车行》《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常以犀利的笔锋,透过现象,揭示了生活的本质,真挚、深邃婉曲地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三)写事状物真实细腻

对客观现实做真实细腻的描述,是杜诗的又一重要艺术特色。如在《垂老别》中,对一对老夫老妻无限伤心的心理状态的描写;在《羌村三首》中,对在战乱中有幸生还,回家与妻儿团聚情状的描写都十分真实、具体、细腻。

杜诗在艺术上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造诣,能够以博大精深的内容和丰富多采的表现手法,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达到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绝非偶然。他出身书香门第,又聪慧过人,自幼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志向,使他读书破万,这是他下笔如有神的智力基础;他终身生活在穷困、阶级矛盾尖锐和战乱之中,这就加强了他的阶级意识、发展了他的进步思想,使他敢于正视人生,并为他提供了蕴意丰富的社会题材,终于使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中国文学的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学遗产,永远值得我们自豪并认真学习、研究、发扬光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2e188c333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