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劳动与理想社会——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科技文化观 程宏燕;杨怀中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辑刊》 【年(卷),期】2011(000)005 【摘 要】现代科技不仅在日常生活方面带来巨大的价值,而且引发了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范式转换。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突破惯常认识范式,在“科技文化-社会制度-人类未来社会”系统内建构了科技文化观:本体论是社会现实的人与感性自然物的息息相关性,其具体内容是自然科技文化、人文科学文化、社会科学文化三者的有机统一,其实现途径是在社会系统层面重建社会制度规范,价值指向是追求社会和人类未来的全面发展。要消除异化劳动,人类必须在具有合理生存性能的理想社会保障下建立系统性科技文化观。 【总页数】3页(P39-41) 【作 者】程宏燕;杨怀中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B032.1 【相关文献】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的重新解读——兼评关于《手稿》 “异化”概念的一种流行观点2.劳动异化与道德异化的中国语境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启示3.从“劳动异化”到“生活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思想多义性解读4.论私有财产与作为普遍命运的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Ⅰ[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解读5.浅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2fed9557a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