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卷气给自己赋能(干部谈读书) 2018年02月26日 14:05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26日 05 版) 作者:尹卫东 唐代文学家段成式有言:“人不读书,其犹夜行。”意思是说,缺少知识的更新,没有过硬的学习能力,一个人就会像在黑夜行走一样茫然。放在当下来看,这句话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愈显深刻。 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处身新的历史方位,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领导干部没有广博的学识、缺少宽阔的眼界,就难以洞察时势、多谋善断、驾驭全局,更别说当好“施工队”,掌握主动权。“一息尚存,绝不松劲。东风得势,时代更新,趁此机,奋勇前进。”越是形势向好,越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可以说,只有把教育延长为终身学习,不断扩大知识的外延增量、优化思想的内存容量,提升专业化、创新性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要求、承载历史使命、创造崭新业绩。 学愈博则思愈远。如今,一些领导干部不善为、不会为、不敢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少知而迷、少思而怯。所谓“少知”,是说部分领导干部习惯于用旧思维解决新问题,用单一的手段解决多元化的诉求,结果往往陷入“做得越多,错得越多”的泥沼。所谓“少思”,是说观察问题缺少深度分析,解答问题缺乏独到见解,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面对复杂局面,自然拿不出有效办法。成大事需要大智慧,少知也好,少思也罢,说到底,问题都出在不会学习、不善学习上。 毫无疑问,读书学习,绝不是去琢磨官场的“潜规则”、庸俗的“关系学”,而是在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里寻找谋事之道、治事之策、成事之法。知识的更新,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转识成智”,将知识内化为思维的方式、理论的素养、自身的本领。比如,很多领导干部在读书看报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案例。一方面,案例学习,本身就是增长见闻、开阔视野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解剖案例,并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比较,也是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来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读书不仅要善于博采各家之长,更要内化于心,将知识增长的“势能”转化为开拓创新的“动能”。 除了“读什么书”,“怎么读书”的问题,同样重要。现代社会,时间是生活最稀缺的资源,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也不例外。如何把精力分配好,做到在忙中有所超脱、有所沉潜、有所积淀?曾经在一本书中读到,1931年,徐向前作为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创造性地采取了“集中兵力,外线出击,围点打援,各个歼灭”的方针,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巩固了根据地。这样的方针,对于读书而言,同样适用。“集中兵力”,就要以实践作为指南针,将读书学习集中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最需要提高的本领上来,一步一个脚印,“各个歼灭”;“外线出击”,就要在聚焦关键问题的同时,找到新趋势、看到新问题、补充新知识,“围点打援”。如此,读书才有方向,我们也才能不断在学习、实践的双向循环中,积累可靠、管用的实践智慧。 哲人有言:“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锲而不舍地读书学习,持之以恒地用书卷气给自己赋能,我们必能在实践中锻造担当的宽肩膀,练就成事的真本领。 (作者为盐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333bebe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