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刘禹锡古诗讲解译文 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是以民歌的形式,借一位服饰华美、妆容浓艳的西蜀女子之口,歌咏夔州(今重庆奉节)的风土人情。因这首诗用了三峡中巫峡的典故,又叫《巫峡竹枝》或《夔州竹枝》。刘禹锡当时在夔州,奉节就是他所治理的地方。 此诗为夔州时作,约写于公元842年(唐会昌二年)夏。据史载,大和三年( 829年),刘禹锡曾被贬为朗州司马。这首《竹枝词》即写于朗州。 开头四句,叙写水路上远远望见船上所载的竹枝,正像是那位西蜀女子歌唱的,声音响亮而又动听。本句中的“竹枝”,就是巴渝的一种歌谣,特点是清越响亮,如江上的流泉,山间的鸟鸣。刘禹锡引用它,主要目的是表达对民歌的喜爱之情。 一个“三”字、一个“下”字,把船行速度比作湍急的流水,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绘出船只行进迅疾的样子。后面三句承此而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从巫峡到西陵峡,虽然不过二百多里,却像有三千里那么长。但是,这一次顺水行舟,只走了七十余里,前面就隐隐约约出现了巫峡的轮廓。再向前面望去,就看到了三峡中最长的瞿塘峡。 诗中还有一句是:“上山望见下山,巴水忽可尽”。意思是说,我刚才抬头远望,依稀可见巫山。山上的小树枝条交错,仿佛人家的柴门。山下的江水,蜿蜒曲折,好像在一直延续到天边。这两句实际上是说,自己还没有亲眼看见瞿塘峡,就已经觉得它非常长了,以至于 - 1 - 把奔腾不息的江水都看到了尽头。 后来,陆游作《入蜀记》,也把瞿塘峡列为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其势宏放如此”。同时还引述了白居易《江南好》中的两句诗:“最爱金陵江上景,新晴十里好风光。”作为瞿塘峡的确切长度,但并未明言。又在夔州作了《巴东三峡歌》。它虽然与《竹枝词》的原意略有差异,但它仍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巴东的三峡究竟有多长呢?你不妨向巫峡的对岸去眺望一番。假如你登上了巫山,从那儿俯视,你不禁会发现,巫峡的全貌,犹如一幅青翠的屏风。你再向夔门回顾,瞿塘峡的形状,不也就在眼底展现了吗? 现在又被称为刘郎峡。夔州这个地方很古老,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的国都。后来又经过几次变迁,到刘禹锡时代,它已经变成了夔州路的治所。 - 2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33ccf3cbb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