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部分论述题及答案

时间:2022-04-13 20:26: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外国建筑史部分论述题及答案

1.什么是建筑中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在西方建筑历史上有哪些表现? 理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以格鲁皮乌斯和他的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耶等人为代表的“现代建筑”。它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之称。它因不论在何处,均以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的形式出现,而又被称为国际式,它有现代建筑的一切特点,并强调建筑师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表现:(现代主义建筑特点、理论)

1. 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生产相结合,简洁净化建筑,净化装饰,采用玻璃和钢。

2. 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实用功能和经济,以实用功能为设计的出发点,用最少的人、财物来创造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3. 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

4. 坚决摆脱过时的样式的束缚,突破传统的建筑形式,通过传统的建筑造型去创新新的造型。

5. 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美学原则:1)表现手法和建筑手段相统一。2)保持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3)强调建筑形象的逻辑性(建筑形式是内部功能的反映)4)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性构图。5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立面要净化,墙面要光洁)6在建筑艺术中要吸取其他艺术的新成功。

2.请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元论”建筑倾向(Pluralism)的一些表现 1.人情化与地域化的倾向

其设计方法是战后“现代建筑”中比较“偏情”的方面。是一些既要讲技术又要讲形式,而在形式上又强调自己特点的倾向。这些倾向的动机主要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主义”所鼓吹的无条件地采用与表现新技术以及形式上的雷同的反抗。代表:珊纳特塞罗镇中心,卡雷住宅 建筑特点:

1 突破技术范畴而进入人情、心理的领域,重视人们的生活和心理感情。 2 传统材料结合新结构、新材料 3 处理亲和、多样 4 空间有层次、变化丰富 5 建筑体量符合人体尺度 6 建筑化整为零 2.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其动机和“人情化”与地方性一样,反对“二战”之间“现代建筑”在风格上的千篇一律、客观共性。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常把建筑设计看作是个人的一次精彩表演,认为设计首先来自“灵感”,来自形式上的与众不同,使每个场所都有个性和特征,体现精神需要。手段多样,大致有三:

1 运用几何形构图的:赖特(普莱斯大厦、古根汉姆博物馆),贝聿铭(美国国家美术


馆东馆、卢浮宫扩建工程)

2 运用抽象的象征的:柯布西耶(郎香教堂),夏隆(柏林爱乐音乐厅)、尼迈耶(三权广场及巴西议会大厦)

3 运用具体的象征的:伍重(悉尼歌剧院),小沙里宁(圣路易时杰佛逊纪念碑、耶鲁大学冰球馆)

主要是一种设计方法而不是一种格式,其基本精神是:建筑可以有多种目的和多种方法而不是一种方法,设计人不是预先把自己的思想固定在某些原则或某种格式上,而是按着对任务与环境特性的了解来产生能适应多种要求而又内在统一的建筑。 3.试对古希腊建筑与古罗马建筑作一比较 古希腊 古罗马

平面: 简单对称,多朝向东 组合,复杂,朝向广场 柱式: 3 5

艺术趣味:强调精神生活 强调物质生活 材料: 石材 混凝土 结构: 梁柱 拱券 规模: 小而精巧 大而粗糙 功能: 简单单一 复杂、多功能 细部处理:自由 程式化

风格: 典雅,更像雕塑 趋于华丽,是纯粹的建筑 劳动力: 自由民、奴隶 奴隶

空间: 外部为主,更具雕塑性, 内部空间完美 结构有限,内部空间不发达

艺术处理:以实体为主 实体与空间并用 4.试对二战后偏情的建筑发展作一简评

情即情感、经验。重形象思维,具有浪漫主义情调,强调变现个人的特点,建筑个性墙,不顾结构逻辑,强调有机性,想象力。 1 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

表现为偏 传统材料,追求柔和多样,造型上不局限于直线和直角,作品:珊纳特赛罗镇中心的主楼,卡雷住宅。

既要讲技术又要讲形式,在形式上又强调自己特点的倾向。这些倾向的动机主要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主义”所鼓吹的无条件地采用与表现新技术以及在形式上雷同的反抗。

建筑特点:1.突破技术范畴而进入人情、心理的领域,重视人们的生活和心理感情 2.传统材料结合新结构、新材料 3.处理亲和、多样 4.空间有层次、变化丰富 5.建筑体量符合人体尺度 6.建筑化整为零、重视细部


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依次流行于北欧、日本以及一些第三世界国家。 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第三世界在政治与经济上的独立与兴起,第三世界的“地方性”战后闲得特别活跃,大多从规划、设计到形式都特别考虑到当地的气候与生活习惯。 10年来地方性建筑的倾向越来越流行。它在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先进工业国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各国与各地均有来自地方与当地民族习惯的表现。 2)讲求"个性""象征"的倾向

其动机和"人情化"与地方性一样,反对"二战"之间"现代建筑"再风格上的千篇一律、客观共性。

讲求"个性""象征"的倾向常把建筑设计看做是个人的一次精彩表演。认为设计首先来自"灵感",来自形式上的与众不同,是每个场所都有个性和特征,体现精神需求。 手段多样,大致有三:

(1) 运用几何构图的:赖特(普莱斯大厦、古根海姆博物馆),贝聿铭(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卢浮宫扩建工程)

(2) 运用抽象的象征的:柯布西耶(朗香教堂),夏隆(柏林爱乐音乐厅)、尼迈耶(三权广场及巴西议会大厦)

(3) 运用具体的象征手法的:伍重(悉尼歌剧院),小沙里宁(什路易市杰弗逊纪念碑、耶鲁大学冰球馆、纽约肯尼迪机场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华盛顿杜勒斯机场候机楼) 主要是一种设计方法而不是一种格式。其精神是:建筑可以有多种目的和多种方法而不是一种方法,设计人不是预先把自己的思想固定在某些原则或格式上,而是按着对任务与环境特征的了解来产生能适应多种要求而又内在统一的建筑。 5.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种“重理的”建筑设计倾向。 重理:理即理智、理性,尊重客观规律,

a. 对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的倾向。在坚持“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与提高,特别是在讲究功能和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兴趣的需要,代表作品: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西水桥小学等

b.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这在战后初与处于主导地位。其特点是全部采用钢和玻璃来建造。构件与施工精确,内部没有或稍有柱子。外形纯净透明,充分反映材料、结构与内部空间,主张先结构后形式,先空间后功能,讲究条理性,以密斯代表,主要作品有西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等。

c. 粗野主义倾向,流行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一种设计倾向,特点是用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材料和他们的粗鲁组合,代表人物是柯布西耶及英国史密斯夫妇,作品有马赛公寓、亨斯特顿学校等

d. 典雅主义倾向,同粗野主义并进,但艺术效果相反,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事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典雅的庄严感,代表是P·约翰逊,斯通和亚马萨奇等,作品有新德里美国大使馆,谢尔顿艺术

e.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指五十年代末创造的采用与表现预制装配的标准化构件方面的倾向,作品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381cf41e45c3b3567ec8b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