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抗战文化保护和宣传的社会调查

时间:2022-04-13 20:26:2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重庆沙坪坝区抗战文化保护和宣传的社会调查

重庆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抗战文化资源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最富价值、最有代表性的资源,也是重庆城市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抗战文化一方面是抗战遗址另一方面是抗文学体现的抗战精神。目前重庆抗战文化保护主要是通过文物保护来实现的。据统计,重庆的抗战历史文化遗迹总数达到了700多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能开发、开放的抗战遗迹只有395处,许多遗址、文物面临着被遗忘和损毁的危险,抗战历史文化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完全利用。

重庆抗战文物保护最早是在196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确定的。之后的近二十年,抗战文化保护处于全面停滞甚至遭到了许多破坏。改革开放以后,重庆抗战文化保护才重新提上了日程。包括沙坪坝区,也是近年来才开始关注。沙坪坝作为重要的抗战遗址遗迹聚集地,保护和利用好抗战遗址,对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丰富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知名度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本次以沙坪坝区为对象调查沙坪坝区的抗战文化保护和宣传情况。现在先讨论抗战遗址的保护和宣传状况。

现状:沙坪坝区抗战陪都文化积淀深厚,遗址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价值高。调查统计表明,全区现存抗战遗址79处,占全市现存抗战遗址总数395处的20%主要分布在歌乐山、山洞、磁器口片区。从保存现状来看,全区抗战遗址保存完好的有15处,保存较好的有26处(包,保存一般的有23处,保存较差的有15处。以抗战遗址相对集中的歌乐山镇、山洞街道、青木关镇为例,歌乐山镇10处抗战遗址,部分受损、损毁严重、无遗存的占一半,山洞街道辖区众多抗战遗址已毁损43处,青木关镇11处抗战遗址保存不善的就有7处。

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发展,保护与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物保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处于弱势地位,保护难度日益加大,许多抗战历史遗迹不断遭到蚕食。由于历史原因,抗战遗址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很多抗战名人故(旧)居无法定级并得到有效保护。

据调查,凡已用于文物陈列、机关或事业单位使用的抗战名人故(旧)居保存现状情况普遍较好,被社会单位使用的抗战名人故(旧)居保存情况一般,作为民居或闲置的抗战名人故(旧)居保存情况较差。如位于山洞街道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森公馆原属新桥房管所,1995年出售给私人,虽未改变文物主体外观形制,但在文物核心保护区内设立酒坊,修建游泳池等违规建筑,严重违背文物保护工作“四有”规定。抗战文物登录点郭勋祺公馆长期交由私人居住使用,使用者擅自拆除房屋,建违规宗教场所等。

调查中发现抗战文化保护和宣传存在的主要问题:保护与开发的数量不多、范围过窄,类型单一,保护与开发的重点局限于革命遗址遗迹;抗战遗址受自然损害、历史原因和人为破坏影响,毁损比较严重,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利用状况还不尽如人意。重庆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建筑容易受潮腐朽,如果没有及时维护,极易坍塌损毁;对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庆市文化事业发展总体滞后,注重经济发展却忽略了文化建设对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乏认识;管理体制上的制约,资源遗址的产权,文物的管理权和开发经营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是制约重庆抗战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体制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总是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重庆抗战文物资源的保护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重庆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建设经费严重不足,难以筹措大量资金用于这些历史文虎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原因剖析:对抗战文化的战略价值认识不到位,甚至有人把抗战文化视为国民党政权历史文化,没有意识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大意义;对抗战名人故(旧)居文物保护宣传力度不够,保护意识淡薄;保护利用途径和方式单一,没有进行市场化运作,机制不灵活。未能充分发挥抗战文化资源应有的文化宣传功能与社会效应。


保护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对策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保护与建设之间的关系,全面调查资,确定保护分级,建立重庆抗战文化保护区;坚持科学合理的开发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规划,建立行之有效的开发保障体系。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创新机制,利用与保护并重;健全网络,加强文物保护和队伍建设的宣传力度。筹措资金,加大经费投入,理顺体制,健全监管制度。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投入资金保护遗址固然重要,文物保护应该从抢救性文物保护到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才能确保文物长久被保护,也体现其价值。

下面讨论抗战精神方面保护和宣传的情况。重庆的文学历史自抗日战争开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重庆的抗战文化,以抗日救亡为基本主题。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禹、夏衍等人来到重庆,用饱蘸爱国热情的笔写出了一大批思想性强、艺术质量高的文艺作品,团结了大后方文艺界的进步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的文化建设积蓄了力量。独具特色的“抗战文化”,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放光芒。正是这段不朽的历史和红岩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当代文学艺术家的创作,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接连产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小说《红岩》《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电影《烈火中永生》《重庆谈判》;歌剧《江姐》等。

在抗战文学方面,保护宣传工作做得还不错,很多作品至今仍然被搬上大银幕而被人广为熟知。但是我觉得,很多具有重庆特色的作品宣传力度不够,尤其在青少年儿童中并不被人所熟悉。保护和宣传抗战文化是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抗战精神的需要,所以应该开展中小学生重庆抗战文化宣传活动,将这种精神流传下去。

可喜的是,沙坪坝区委、区政府近年来投入3000多万元,修复了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重庆谈判纪念馆、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磁器口抗战教育博物馆)、张治中旧居等抗战文化遗址,启动了歌乐山(山洞)地区的抗战遗址群保护及抗战文化风貌街区的打造。重庆市政府也开始启动专项资金,用于抗战历史文化遗迹的开发和保护。并且,近年来还开展过多次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学习抗战遗址有关的文化,为将抗战文化传承下去加大了宣传力度。我认为单纯的去保护这些抗战文化是跟不上城市建设步伐的,而且还会对城市发展有影响。要想互利互惠应该因地制宜采取最优保护手段,将经营定位与文物历史价值融合一体,在有效保护中合理利用,使其发挥出更大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沙区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

毫无疑问,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持,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城市的繁荣。但是城市的灵魂只能是城市生生不息的历史和文化,因此抢救保护好抗战文化,充分挖掘利用其内涵,对重庆现代化建设和现代文明发展至关重要。这些抗战文化,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卓越贡献的史证,也是国共合作,共赴国难的历史见证。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抗战文化,关系到重庆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关系到重庆人文精神的培育,关系到重庆实现科学发展的竞争力和软实力。同时保护和宣传重庆抗战文化,体现了对民族的认同,利于促进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建设和两岸关系的发展。而要做到保护和宣传抗战文化并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同时也离不开我们每个公民的努力,为了给后代留下灿烂的文化瑰宝,我们应该共同努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c29b6a2d5bbfd0a78567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