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中借代和借喻的处理

时间:2022-10-14 22:03: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借代和借喻

编选人:赤西老大

一、现代汉语中的借代和借喻



借代和借喻都是用乙代替甲,也就是说,都不出现本体,而用借体说话。这是二者的相同点。

但借代和借喻又有区别。

1)作用不同。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重在相似点的描绘。2)构成基础不同。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而借代不能。 例如:“钟山风雨起苍黄”(毛泽东《七律.解放军占领南京》)中,“钟山”代替南京,是因为钟山(即紫金山)位于南京附近,和南京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而“风雨”代替“革命形势”,是因为它和“革命形势”有相似点,所以是借喻。 借代和借喻

1、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千万条瀑布。借喻

2、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要表达的事物,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借喻则是比喻的一种,它直接把甲(比喻的事物)说成乙,不用比喻词,连本体都不出现。

第一题画线的“箭头”和“瀑布”显然是侧重于“相似性”,它的意思是说:下到地上又弹跳起来的雨水象箭头,从房屋檐上落下的雨水象瀑布。(明喻)

第二题句子中用的“袁世凯”其实是与货币这种事物相关的一种特征,它是用事物特征代替事物本身的借代。很明显,它突出的是相关性,它是无法改成明喻句子的。

借代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本体事物。“红眼睛”(第二题就是这种) 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例如: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6、用结果代原因。“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7、用材料代成品。“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表达作用: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

注意:运用借代时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待。另外,借代的借体和事物的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小练习:

1、大耳朵來了!我每次见到他的大耳朵,都忍俊不禁。(借代)代:一个生有大耳朵的人 2、所有东西都要留下來,不许强拿人家一草一木。(借代)代:人家所有的东西,包括一草一木。

3、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外去上学去。(借喻)本体是:凌乱的头发 4、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和色情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借喻)本体是:幼嫩初生的小孩

二、古文翻译中借代和借喻的处理 (一)借代

文言文中借代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如“布衣”代未做官的人,“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我们要了解古文中借代的大致情形,翻译时,必须把所代称的事物写出来。


1、以特征代事物,要译出事物本来的名称 例如: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2)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

“黄发”和“垂髫”分别是老人和孩子的特征,借指老人和孩子。全句译为:老人和孩子一同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乌纱”,即乌纱帽,借指官吏;“皂”,黑色,官府中的差役穿黑衣,借指衙门里的差役。全句译为:官吏的横暴,衙役的粗俗,也太过分了!

2、以部分代全体,要译出整体名称 例如:

1)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文心雕龙·情采)

2)今寡人不能,将率二三子夫妇以蕃。(《勾践灭吴》)

“国风”和“大小雅”是《诗经》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雅”作为《诗经》的代称。全句译为:(当代人为文)远远地丢弃了《诗经》的优良传统,而学习近代辞赋的浮华辞藻。“二三子”,指代越国民众,全句译为:我没有才能,将率领你们夫妇们来繁殖生息。

3、以原料代成品,要译出成品名称 例如:

1)无乱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丝”是制作弦乐器的材料,“竹”制作管乐器的材料,这里借指音乐。译成:没有杂乱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金”是制作刀剑的材料,译成: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就变锋利了。

4、以具体代抽象,要译出抽象事物名称 例如:

1)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鞭笞天下。(《过秦论》) 2)蔺相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策”的意思是“马鞭子”,这里借指抽象的“武力”,“敲扑”本是古代的刑具,这里借指严酷的“刑罚”,应译为:用武力来统治各国,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同样,“口舌”代抽象的言辞,译为:蔺相如仅凭言辞立下功劳,但位置却比我高。

5、以地、以官代人,要译出人名

古书中常以做官的地点或是官职作为人的代称,翻译中要译出人名,才符合文句的意思。

例如:

1)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滕王阁序》) 2)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彭泽”指代陶渊明,因为陶渊明当过彭泽令,“临川”指谢灵运,他当过临川内史。可译为:(今日的宴会),很像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诗人文士),豪爽善饮的气概或许赶得上陶渊明,文采华美,或许可以赛过谢灵运。“庾开府”指庾信,“鲍参军”指鲍照,诗句可译为:(李白的诗像)庾信的诗一样清新,像鲍照的诗一样俊逸。

(二)比喻

比喻有明有隐。明喻用“如”“若”等字,容易翻译。隐喻只用喻体,也就是我们现代修辞学中的借喻,翻译中必须学会识别古人的借喻,否则以喻为真,就会错译文意。

关于借喻,有两种处理方式。 1、保留比喻,采用直译主方式

翻译中根据原句的比喻,用现代汉语中相应的比喻句式替代它。 例如:

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2)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长城”或是“金属修筑的长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盖”,古称“伞”,翻译中保留比喻为枇杷树“(枝繁叶茂)像伞一样” 。

有些句子的隐喻,以分句的形式出现,要考察前后分句的比喻关系,恰当地译出其比喻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4689a37fc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