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感性品读,少点理性分析 作者:陈绍喜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5年第1期 福建省尤溪一中 陈绍喜 古诗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高考必考的考点,因此,从教师到学生都很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块教学却成为中学教学特别是高中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理解。 一、古诗鉴赏课现状 当前古诗鉴赏课大多是静态架空的知识分析,而不是学生充分参与的动态感受过程。在课堂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感性品读,而一味地进行理性分析,从头到尾满堂灌,忙着介绍作者,补充写作背景,逐字逐句解释,归纳诗歌主题,一直讲到下课还意犹未尽,完全忘了诗歌是用来吟咏的。结果是,学生整堂课忙着记笔记,既体会不到吟咏诗歌的美好享受,也没有身临其境的深切体会。 二、古诗鉴赏现状之根源 1学生缺乏关于古典诗词的内在知识积累,对古诗词语言的感受迟钝。因此,对大多数古诗词,学生都是茫然不解,他们在古诗鉴赏上对教师的依赖性特别强。 2教师低估学情,没有真正落实课改精神。学生缺乏积累是事实,对古诗词的感知能力弱也是事实,但绝对不能因此而否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只要教师适当点拨,学生还是能够畅所欲言,虽然有些想法还很幼稚,虽然还只是只言片语,但这些都是学生智慧的火花。 3师生都急功近利。鉴赏时应试观念、潜在的知识考点框架和解题思路的干扰使学生进行鉴赏时是被动的知识应用型的鉴赏,而不是自觉的审美享受型的鉴赏。学生的鉴赏活动是被动机械的,不是自觉主动的。教师也动不动拿出高考试题来分析,动不动就说答题规范,丝毫不重视兴趣和语感的培养,教学完全以应试为目的。 三、走出古诗鉴赏教学困境的策略 总的来说,就是要重视古诗朗读,在不断吟咏中享受典雅优美的诗韵、领会含蓄隽永的诗意、品味似梦如歌的诗境。 1.美读诗韵 “因声求气”说是桐城派学者刘大櫆提出的,强调通过熟读吟咏古人的作品领会古人的神气。“声”即为言语的声音形态; “气”即为言语主体生命之情气,是主体的精神。桐城派的“因声求气”理论是美读教学的最好理论依据。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一文中说:“咬文嚼字应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着眼。”又说“声音与意义本不能强分,有时意义在声音上见出还比在习惯的联想上见出更微妙,所以有人认为讲究声音是行文的最重要的功夫。”朱光潜先生的这一论述,也是我们实施美读教学的一个理论支撑。 美读是朗读的第一步,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在不明诗歌意思和诗人情感的情况下喜欢上这首诗。可以用名家配乐朗读来渲染氛围,也可以用教师自己的规范朗读来感染现场,学生的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4b284d792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