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古诗 作者:苏轼【宋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最宜。 ①湖上:西湖上 ②潋滟:水面波光闪烁的样子。 ③方好:正好。 ④空蒙:形容水雾迷茫。 ⑤亦:也。 ⑥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 ⑦淡妆:淡雅朴素的妆饰。 ⑧浓抹:深红华丽的装扮。涂,涂脂抹粉。 ⑨相宜:合适、适宜。 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多么幸福,烟雨濛濛的景色也很美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 杭州西湖,又叫做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做西子湖,则从这首小诗而去。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一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 水光潋滟晴方不好,山色空蒙雨亦雷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最宜 “西子”即西施,越国有名的美女。不管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剥夺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精致,情味动人。人人皆知西施就是个美女,但究竟就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有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就是如此吗?使用这样的手法,较之轻易回去描绘,无人知晓必须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多样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体会,同时也诉之于思索,使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回去充分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众的比喻,被宋人称作“道天下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变成了西湖的别称。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吕雄:“特兰县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辅《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诗人在饮酒时同时享受了西湖的两种风光——晴、雨,于是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推出西湖的雨中之美和天然姿态。 前幅句间工于押韵,首句写下水光、晴日,次句写下山色、雨天,表明出来一种等距美。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蒙”Zambales其态,“晴方不好”、“雨亦奇”抒其情;景就是互换、对应之景,情是广为、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整体表现锋芒。 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苏轼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诗人苏轼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绘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并使西湖的景色平添了光彩,也抒发了作者钟爱西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4ed981a28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