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书法尚法兼有尚意原因探微

时间:2023-01-30 09:38: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唐代书法尚法兼有尚意原因探微

一、书法成就

唐朝十分重视书法,其重视程度与宋代重视绘画的程度相当。渊之次子,唐太宗李世民(597-649)颇爱书法,《唐朝叙书录》说:召三品以上赐宴于玄武门,太宗操笔作飞白书,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竟取。并且首创以行书入碑,这可以称得上是古今帝王书法之冠。盛唐时期国力鼎盛、文化艺术也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书法风格由初唐薛稷、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四大家的清秀瘦劲,方整劲健趋向雄浑肥厚。同时出现了张旭、怀素两位书家,他们以狂草见称。张旭传世名作有《古诗四贴》他被誉为是我国古代八圣之一。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对他的评价非常之高: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笔如云烟。怀素的狂草与张旭齐名史称张颠素狂宋代朱长文《续书断》说他是: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不仅草书有传世佳作,在楷书方面也有了颜真卿和柳公权,他们以颜筋柳骨著称。除此以外还有很多颇有造诣的书法家,有李阳、韩择木、蔡有邻、苏灵之、张从申等人。 二、尚法的政治目的

唐代书法成果众多,真草隶篆各有成就。从众多成就中看,有尚法之书,有尚意之书,书风多貌;尚法这一现象的出现要归因于唐太宗李世民极力推崇王羲之的字,羲之的字大气磅礴,在情感之中亦有理性。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由此可见其字虽是在酣醉之后即兴书写,仍然不失法度。宗推崇王羲之的字还为了笼络有学之士。唐朝初定之时虽然是推翻了隋朝,但是对于人心的收拢归一实则是没有完成的。太宗推崇王羲之,是想借王羲之的书法名气,收拢文人之心,即他所推崇的也是天下人所喜爱的。不仅如此更是对南方学子的笼络。李氏一脉原是隋朝唐国


公,势力主要在北方,因此,太宗需要推崇一位像王羲之这样一位南方人(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属浙江绍兴)南方学子习字多学王羲之,如此一来自然一呼百应。

除此以外,太宗设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以书法取士,要求皆书楷体。太宗以楷书取士,所有的文人都在写楷书,笔笔皆要有法度。文人十年寒窗但求一朝能中进士,考取功名,自然一呼百应。且有楷书典范颜鲁公之字,其人是位高权重,受人敬仰,其字方严正大,古朴雄浑。无论书品还是人品皆为天下楷模。至此,文人雅士在这种风气之下多习楷书,崇尚法度。 三、尚法的实用意义

唐朝初期百废待兴,急需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奏章数目多不胜数,皇帝每天日理万机,书写的工致整齐,有助于皇帝阅读奏折,提高工作效率,楷书字体多为方块,较之隶书更加可以排列整齐,笔画中减少波折使书写更加便捷。与行书相比,虽然楷书没有行书书写轻快,但是,行书的笔画连带容易在批阅之时产生误解。快捷与精确之间当以精确作为第一要义。更重要的是不同地区的行书书体差别甚远,而楷书即便所学书家不同,然其改变多在笔画粗细和起笔收笔之处,与字形结构关联不大,亦便于识别。

唐朝初年,高僧玄奘远赴印度求取真经657部,在各地寺庙散落经书数量上数不胜数。又有众多文学著作,以唐诗最为有名,先有唐四杰又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文采斐然。这些诗人所作诗句,深受广大学子的喜爱。无论经书还是诗文,在推广上只能靠文人之间手纸传抄。楷书是最好的传抄字体,它容易辨识,不易出错便于优秀力作的千古流传,在实践之中,文人雅士们也喜爱用此传抄。 四、唐书尚意的原因

唐代书法总体尚法,兼有尚意。唐朝对外扩张疆土,对内治国安邦,它是一个开放的兼容性强的国家,所以文学上才有李白的狂放不羁,书法上才有张旭,怀素的激情昂扬。这是一个思想自由的朝代,它允许百花齐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4f931f1b6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