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初中历史 改革开放中的深圳

时间:2023-02-13 03:47:0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改革开放中的深圳

【概况】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市市花为簕杜鹃,市树为荔枝树,第二市树候选为红树。深圳曾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称号,一批住宅区被评为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示范小区。这座城市已拥有书城、大剧院、图书馆等现代化文化设施,并拥有交响乐团、歌舞团等文艺团体和大批高新发展的企业,如深圳齐创辉财务公司。

深圳已经确定了建设园林式、花园式城市,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深圳将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改革开放中的深圳】关于深圳的改革开放汤锦森——“老深圳” 1984年,当时担任附城公社党委书记的汤锦森向第一次视察深圳的邓小平同志汇报:“改革开放的政策深得人心,大家只是担心政策会变。”小平同志沉思片刻后,回答说:“变是肯定的,但只会越变越好。”

说起“25岁”的深圳,现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汤锦森用深圳第一个“万元户村”、深圳第一条“现代老街”、深圳第一个“城中新村”,见证了深圳25年改革开放、“越变越好”的历史变迁。

深圳第一个“万元户村”

许多关于深圳的历史书上,总有这样的开场白:“深圳,从一个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都市……”这个“小渔村”,就是现在深圳罗湖区的渔民村。

25年前渔民村的贫穷,曾任宝安县附城公社黄贝岭大队团支部书记、民兵营长的汤锦森记忆犹新:村民辛苦一天,收入只有8分钱。


1980年开始,渔民村利用特区的经济政策,组建起运输车队、船队,办起了来料加工厂。1981年,渔民村户均收入33万多元,成为深圳的第一个“万元户村”。

1984125日,小平同志来到了家家“万元户”、户户“小洋楼”的渔民村,汤锦森成为全市陪同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的第一个农村基层干部。

汤锦森说,小平同志在村民吴柏森的“小洋楼”中看了彩电、冰箱、洗衣机,问道:“是不是家家都有?”汤锦森告诉他,渔民村里的32幢村民小楼集体统一兴建、每家一幢。小平同志高兴地说:“好,就是要共同富裕!”

按照小平同志“共同富裕”的要求,中国农村最早的股份公司在罗湖出现了。村民们用土地积累的资金转产、转业,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今天,罗湖区的集体股份公司已经有了20多亿元的净资产。

深圳第一条“现代老街”

1994年,江泽民同志视察深圳,看到昔日的“边陲小渔村”已变成由61018层以上的高楼大厦组成的大都市,看到深圳已初步成为区域性、外向型的金融中心、港运中心和商贸中心,高兴地要求深圳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汤锦森说,按照江泽民同志的要求,深圳人迅速找准角色、进行第二次创业,“东门老街”的变化就是“更上一层楼”的成果之一。

300年历史的“东门老街”是深圳历史的缩影。但随着现代深圳的崛起,狭小、杂乱的环境,却使得“东门老街”成了“低档消费”的代名词。1998初,深圳投入376亿元改造东门。到1999年底,由12条步行街相连的“东门步行街”营业面积由原来3万平方米增加到23万平方米;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商业步行街、雕塑广场;笔直、整洁、宽敞的人行街道,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商厦拔地而起,公用电话亭、休息椅、柜员机等公用设施一应俱全。

改造后的新东门,没有割断“老街”的历史。石柱、古钟、青瓦、灰砖、骑楼,增加历史沧桑感,让人去追忆300年间“东门老街”走过的风风雨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501bade27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