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术中的空间建构

时间:2023-03-16 09:26: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艺术中的空间建构

作者:王淑娟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3

要:阿恩海姆从人类视知觉的角度全面剖析了空间概念以及其内涵外延,向我们展现了别具一格的新气象。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由于追求艺术效果的不同,在空间建构上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构图形式,突显作者意图。本文主要从图与底、纵深层次与重叠三个因素阐释艺术中的空间架构。

关键词:阿恩海姆;视知觉;空间;建构

作者简介:王淑娟,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艺术理论专业。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3--01

生活中,我们总是很少从空间建构的层面去研究一件艺术作品。阿恩海姆从人类视知觉的角度全面剖析了空间的概念以及内涵外延。在此基础上,当我们重新审视那一件件优秀艺术品时,才发现它们那包罗万象的别具一格的新气象,全新的角度更加证实了它们的不朽价值。艺术家们很好利用了人类的视知觉心理,创作出符合他们目的的式样,达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他们追求的艺术效果的不同。古代艺术大师们总是希望能够突出物质的坚固性与清晰可辨性。而现代艺术家却希望尽量减少失误的物质性和尽量把事物的物质性减少到最小限度。现代艺术中的形象不再是再现物理现实本身,而是人的想象力臆造出来的形象,它们更多突出的不是自身,而是它们所处的平面。

对于一幅绘画作品,艺术家总是要充分考虑其空间建构,他们既要把表现的主体突显出来,把握好纵深关系,又要尽量消解由于视知觉趋向简化的性质导致的主题与背景分离的效果。这里就涉及了图与底、纵深层次与重叠的关系,这些都影响着作品的空间构架。下面我们依次分析这些因素在艺术中的作用。

图形基底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指一个封闭的式样与另一个和它同质的非封闭的背景之间的关系。按照鲁宾的研究,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而封闭的这个面的另一面总是看成基底。在特定条件下,面积较小的面总是被看做,而面积较大的面总被看成因而图与底在画面中容易形成分离的状态,艺术家意识到这种视知觉心理后,采取了一些补救消解方式,比如通过增加底面的致密性或坚固性程度,利用材料的质地很好地达到图与底的融合。虽然在一幅作品中,凸起的单位由于形式上的对称性更强烈,按照一般简化原则,这些具有简单结构的凸起式样,更容易被看成,然而这种经验并非一成不变,比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说,在某一幅画中,假若作为图形的各单位之间的间隙的形状比图形更简化一些,它就容易被反过来看成位于前面的,而不再被看成无边界线的底。从这里我们能看出阿恩海姆治学态度的严谨性,他并没有为了图省事,就走极端,以偏概全,而是进一步从知觉活动本身的机制和过程对各种现象进行分析考察。他也没有停留在肤浅的经验主义的解释上,用一种自身都未得到解释的经验,去说明另一种未被解释的现象,可谓无懈可击,实在让人敬佩。简化原则不仅仅会在一个式样内起作用,它对式样的空间定向也会发生影响。这种经验往往会随着观看者注意焦点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甚至大相径庭。艺术家有时巧妙地利用这种矛盾,大大加强作品传达的本意---冲突性,从而突显作品效果,传达作者本意,使各种因素的影响力达到一种巧妙的平衡,从而使整个平面的统一得以保持下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包含了两个层次以上更加复杂的关系,如果我们仅用---个层次去涵盖,未免以偏概全。在一个特定的式样中,由于我们的视知觉总是趋向简化原则,因而在深度层次上总是尽量减少到最低的限度。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不同的知觉因素之间既可以互相配合,也可以互相对抗,最终的目的是使各种知觉因素的力量达到相互平衡的程度,正因为是一种相互平衡的状态,也就意味着它是处在一种动态的变化中,现代派艺术家们正是利用了式样本身的这种模棱两可和动摇不定摧毁了我们视觉世界中物质事物的立体性,诠释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也总会直观地或不自觉地运用这样一些直觉因素,使画中各事物在深度上的位置关系更加明确和清晰,从而获得令人信服的景深效果,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不大困难的。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不同时期的艺术家们创造的绘画的立体性程度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从极力强调景深效果的巴洛克画,到极力消除景深效果的孟德雷的抽象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让艺术家们也逐渐意识到要想取得完全理想的景深效果是不可能的。他们极力致力于如何在使得正面的平面性特征呈现出来的同时,又能取得丰富的双重构图。在这里又涉及了图与底的分离,艺术家就要利用各种因素的影响力达到一种巧妙的平衡,使——对比变得模糊。在空间构建上,他们就会通过迫使自己的眼睛去抵消那种自动的——效果,小心翼翼地把图形与图形之间的间隙形状确定下来,这里的间隙由于其自身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被视为,而非基底。如此图与底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确立作品正面平面的统一,以及加强积极的图形与半隐半现的消图形之间巧妙的平衡作用,如此,所有的图形都最大限度地为整个构图的表现作出的贡献,致使整个空间构架和谐统一。

当一幅画的空间概念是依靠轮廓线进行确定,而不是依靠体积和光线来确定的时候,重叠在决定各物体在第三度中的顺序方面,往往就有着特殊的价值。对于某些画家而言,创造空间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互相重叠着的事物组成连续性系列。这个系列,就像一层层台阶一样,引导着眼睛从最前面看到最后面。运用此方法来构建空间,早就在我国的山水风景画中被运用,在我国的传统中国画中,即使山峰与山峰之间和山峰与白云之间在纵深中的相对位置,也都是通过重叠的方式建立起来的。画面中山峰的形体往往被描写成犬牙交错的峭壁或阶梯组成的构架。如此就通过使正面的各个不同深度的平面的重叠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看上去就是一个具有复杂的弯曲度的固体物。不仅如此,艺术家们还可通过重叠创造出立体效果。重叠意味着一个单位阻碍了与它重叠在一起的另一个单位,使之不能呈现出它自身应有的简化式样,根据人类的视知觉趋向简化的原理,这个被遮断了的不完整形状就要争取自身的完整性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连续性,而这种连续性的获得,也只能通过把被遮断的图形看成是在另一个图形的下方,因而也就造成了各个图形看上去处于离观看者不同的距离上,也就产生了立体性。这种由重叠产生的立体效果,往往比真正的物理距离产生的立体效果还要强烈,因而艺术作品中不乏以重叠的手法来诠释表现。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艺术中的空间建构方式多种多样,形式丰富多彩,它们的共同目的旨在达到艺术作品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突显作者的创作意图。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潘诺夫斯基著:《视觉艺术的含义》[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徐沛君著:《蒙德里安论艺》[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4]帕特里克.弗兰克著:《视觉艺术原理》[M],上海人美出版社,2008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516ddd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