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情感和主题艺术-毕业论文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用朦胧和象征的手法、精巧而奇特的构思、美妙与深刻的笔触来描写复杂及强烈的情感,赋予十四行诗以神秘的色彩,且每首诗都不乏“某些深藏的道德和哲学的意味”,成为历代学者谈论不休的话题。他的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就像一座巨大的思想宝库,不仅有诗人对爱情和友谊的赞美,还渗透着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生命观和美学思想。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新旧社会交替时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发展,人们对整个宇宙和人类社会有了全新的认识,世界观也随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新兴资产阶级在借得古希腊、古罗马先哲思想支持后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追求各种权利,展示人的价值,欣赏人的美与伟大。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情感 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抒情诗体,原兴起于意大利,16 世纪上半叶传入英国。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创作主要集中于他戏剧创作的过渡时期(从喜剧到悲剧),他的十四行诗通常每行有五个音步,每个音步一般有一轻一重两个音节,全诗可分为四组,即前四行,中四行,后四行和最后两行, 后 来 这 种 形 式 被 称为“莎士比亚式 ”(Shakespearian form)。 与他的戏剧作品一样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不仅是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高超的艺术创作能力的结晶,也是时代和社会的一面镜子。 正确认识和评价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对理解莎士比亚的全部艺术宝藏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莎士比亚的 154 首十四行诗,探讨了对于“美”的追求,包括爱情和友情,以及这种“美”不可避免的受到时间和死亡的侵袭与破坏,反映了诗人强烈的悲观意识。 但是莎士比亚对时间主题的体现是线性的向前运动, 在哀叹一切都可能会消亡的同时不断探究,从而战胜时间,使“美”得到永恒。 一、情感艺术 1、友谊的永恒 莎士比亚极力颂扬友谊,通过歌颂友谊的伟大力量与内在的永恒品质表达诗人对生命永恒的向往和对美的永远的追求。可以说,诗人对友谊的重视几乎达到痴迷程度。在他看来,友谊可以治疗一切伤痛,甚至能够战胜一切逆境。如在第二十九首十四行诗中,诗人表达了友谊的疗伤功能。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平民,每当他失去幸福,遭人白眼,感到时运不济,被人抛弃时,是真挚的友谊把他从忧郁的大地带到了幸福的天堂。显然,友谊是诗人眼中生活幸福的法宝,是支撑其生活的精神力量,即使帝王的宝座也无法与真挚的友谊相提并论。然而,诗人与友人的关系尽管曾经历周折和起伏,但却从未否定过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诗人一直把友人当成是完美的化身,他们之间的友谊也一直是其永恒的话题。他在第七十六首十四行诗中写道:“既然太阳每天有新旧的交替,我的爱也就永远把旧话重提。”这里,诗人一如既往地歌颂他的挚友,歌颂他们之间的友谊。这样的作品很可能被一般人认为是枯燥无味、了无新意。但诗人之所以能不断“翻旧出新”,根本原因在于他和挚友之间的友谊是永恒不变的。正如太阳每天重复交替出现,却永远能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并保持万古长新的品格一样,他和挚友之间的友谊也因真诚而获得了永恒。 在希求友谊永恒时,莎士比亚把文学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他认为只要文学存在,友人就能够永驻文学作品中,他们之间的友谊便长存,这是一个重大的命题,这一思想也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一大光辉亮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有许多阐述文学艺术创造永恒友谊的诗篇,其中第十八首堪称典范:“但是你永久的夏天绝不会凋枯,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形象” 诗人认为,即使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他与挚友之间的友谊不受时间和年龄的限制,与时间一样,具有永恒的生命。诗人将感情极化到使对象不受时间的限制,与时间一样具有永恒的生命,成为一种绝对的精神了。这在哲学上是形而上学、绝对化,但在诗的审美规范中却是天经地义的,不但对象本身具有永恒美,而与之发生关系的事物也因而具有了永恒美,连诗人的诗的生命也因而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在诗人看来,友谊是一门艺术,能够战胜时间的镰刀,永远活在世上,活在人心中。因此,他与友人之间的友谊是一种永恒的友谊。在其十四行诗第五十五首和六十三首中也反映了同样的主题思想。诗人认为,诗歌艺术将会永葆青春,而友谊也像艺术一样达到永恒。 2、对善与恶的对比 在篇幅上,诗人描述最少的是善,但他通过描述与之相反的恶来表达他对善的追求。诗人在一些诗句中历数了当时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种种丑恶现象。例如,在第六十六首中,诗人写道:“对这些都倦了,我召唤安息的死亡,譬如,见到天才注定了作乞丐” 这首诗中,诗人连续使用了十一个“见到......”的排比句,直斥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不平。如诗人提到的“文化被当局封住了嘴巴”,说明诗人对当时剧目审查上演制度的强烈不满,这个制度,使诗人的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不得不通过历史剧或外国故事的形式来表现。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类似像诗人这样的“天才注定要作乞丐”。作为剧作家或者说作为一个伶人,即便是像诗人一般的天才,其社会地位也十分低下,其文学作品也被认为不是大雅之作,他们的人格也往往受到轻视。他说“我曾经到处地往来,让自己穿上花衣供人们赏玩”;“罪恶女神”“让我干有害的事业”。诗人在其他作品中也表达了这种不满情绪。诗人认为 ,当时的社会是一个万恶的社会 ,世人是一群恶虫 ,即使他们死了,也会变成更恶的恶虫,现实社会与地狱没有什么区别。只有认识了什么是恶,才能更好地了解什么是善。愈是深刻地认识到恶的本质,就会愈发深切地体会到善的可贵,诗人越是鞭挞人间的恶,就越是表达了他追求完美本性与善良的美好愿望。 二、主题艺术 1、主题之美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十四行诗的传统主题是友谊和爱情,莎士比亚也不例外,友谊和爱情正是他的十四行诗的两大传统主题。在爱情方面,莎士比亚主张爱情的真心和持久。他认为真正的爱情应当经久不变,反对那种朝秦暮楚、反复多变、用情不专的爱。而莎士比亚把友谊放在比爱情更重要的位置上。他认为人生需要友谊就像“生命需要粮食,或者大地需要及时甘霖”,友谊比“门第还要豪华,比财富还要丰裕,比艳妆光彩”。而第十八首则正是一首反映友谊的诗。在莎士比亚的诗中,他热情讴歌了人的自由、人的解放和人性的美。这完全符合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否定中世纪黑暗的禁欲主义和神权,颂扬人的个性、人的平等这一时代的精神。这种对人的美的赞颂,在当时“经历着人类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时代的进步的革命”的人们中很容易引起同感,激起人们对他的诗歌的无比的热爱。这是诗人对他所希冀的社会、人生、文学、人性的一种高度概括,对人的内在美的高度赞赏和歌颂,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人生活和创作的最高标准和追求,他歌颂的最高目标就是真、善、美。这样的主题,自然是人类最美好的主题。 2、结构之美 在十四行诗中,形式和内容常常密不可分。当一个诗人创作十四行诗时,不仅他所选用的字词,而且他所采用的结构也同样在意思的表达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从结构形式来说,莎士比亚作了大胆的革新,根据英文的特点,更好地发挥了十四行诗的艺术特色。他的十四行诗,每首紧扣一个主题,通过三节一偶句的编排体现了起、承、转、合的章法。结尾偶句与前面相互呼应,总结全诗,点明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这两句也往往成为全诗的 警句。在第十八首中,前四行是“起”,;中间四行是“承”,;第三个四行是“转”;最后两行是音韵铿锵的小结,即“合”。 诗人在前六句,运用比喻和对比交织的手法,把人们普遍称颂的“夏天”、“娇蕾”“烈日”比下去,称它们不够“温和”、“寿命”短以及会转“阴淡”,而诗中的主人公“你”却比他们都强。在诗人的眼中,美好的夏天也比不上爱友的美,可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64365a787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