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词解释: 1. 养生:亦称摄生、卫生、道生、保生。它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2. 中医养生学:史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的一门学科。 3. 天葵:即当肾中精气充盈增长到一定年龄时,人体内自然产生的一种能够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的物质。(女性:二七;男性:二八。) 4. 寿征:禀赋高低可以通过人体的形态、面部特征以及气质反映出来,这些反映称为寿征。 5. 食疗: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及其功能作用,合理地调配膳食,从而保健强身、防老抗衰的方法谓之饮食调养。 6. 药物扶正:通过服用药物,促使人体气血旺盛,阴阳协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焕发生机,达到延缓衰老目的的养生方法。 7. 起居调摄: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妥善处理日常生活之细节,以保证身心健康,求得延年益寿的方法。 8. 谨避外邪:是指避免自然界各种有害人体的因素,使之不影响人体的机能调节,维护机体对外邪的抵抗力,从而达到强身防病,健康长寿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 9.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二、简答: 1.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理论? (1).阴阳互根,互生互长; (2).五脏坚固,脾肾为本; (3).经气流通,血脉和调; (4).气血充沛,津液布扬; (5).三因致病,重在七情; (6).顺应四时; (7.形神合一; (8.动静适度; (9.葆精养气; (10.避邪护正。 2.中医养生康复原则? 第一,调和阴阳,阴阳并重; 第二,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第三,协调脏腑,重在脾肾; 第四,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第五,扶正祛邪,扶正为主; 第六,综合调理,因病而异。 3.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1. 对立制约。2。互根互用. 2. 消长平衡。4.互相转化。 调整阴阳:“泄其有余,补其不足。” 4.脾与肾的关系? 肾—--先天生后天 先天养后天{脾----后天养先天 }相互滋生 脾----脾主运化水湿---脾气健适,土能制水 水液代谢{肾----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开合有度 5.调和阴阳的方法? 1. 2. 3. 4. 5. 养阴潜阳法; 扶阳制阴法; 祛邪复阳法; 抑阳存阴法; 阴阳并补法。 6.养形治形的方法? 1. 调饮食,保脾胃; 2. 常运动,适劳逸; 3. 适寒暑,慎起居; 7.扶正祛邪,扶正法? 1.补气法;2.补血法; 3.补阴法;4.补阳法。 8.影响寿夭的因素? 1.禀赋的作用; 2社会因素的影响; 3.非生物环境对寿夭的影响; 4. 后天调摄的影响。 10. 老化的征兆? 1. 2. 5. 6. 1. 2. 3. 4. 形态改变;2.诸窍不利; 神志变化;4.血脉异常; 适应能力及抵抗能力下降; 阴萎。 饮食有节,寒温适度; 五味调和,荤素结合; 三因制宜;(因人、因地、因时) 顾护脾胃。(食宜软、食宜温、食宜细嚼慢咽) 11. 饮食调养的原则? 11. 扶正药物的运用原则? 1.适时用药;2.因人用药; 3.进补顾胃;4.忌偏忌滥。 12.避疫气的措施? 1.防止疫气污染环境; 2.隔离疫病患者; 3.积极参加社会防疫工作,提高疫情忧患意识; 4.加强运动锻炼,提高对疫气的抵抗力。 13.补肾药物之所以能延缓衰老的作用有? 1.补肾药能使内分泌系统功能低下者得到调节; 2.补肾药方能调节或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3.补肾药方对大脑衰老有改善作用。 填空、选择 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戒之在得。 五行、五脏: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 调整阴阳:‘泄其有余,补其不足’。 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温养作用、防御作用、固摄和气化作用。 血的功能:营养和滋润全身组织、输送营养物质以及运输排泄废物。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 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人体生命的根本:精、气、神。 人类的寿限——天年(100) 衰老过程的三个时期:40岁到59岁为渐衰期,60岁至80岁为衰老期,80岁以上为高龄期。 七味:酸味、苦味、甘味、辛味、咸味、淡味及涩味。 扶正药物的类别:补气药类、补血药类、补阴药类、补阳药类。 三大公害:噪声、工业废气、废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秋战国时期养生特点:1.修身养性2.饮食卫生3.运动锻炼4.起居养生(最早孔子提出)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奠定了养生学基础。 男子八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七岁为一生理阶段。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药论著《神农本草经》——东汉,共载中药365种。 东晋医学家——葛洪 “养生以不伤为本”。 南朝养生家——陶弘景 《养性延命录》。 东汉医家 张仲景 ——医圣(1《伤寒杂病论》2《金匮要略》3内容一致,整理者不同而已) 隋唐时期 药王—— 孙思邈《千金要方》《摄养枕中方》提出“养性”之说。 宋、金、元时期 1.刘宗素——主张养生重在养气——寒凉派; 2.张子和——提倡去邪扶正法——攻邪派; 3.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法——补土派; 4.朱丹溪——强调阳气保养法——养阴派。 先天之本——肾;后天之本——脾、胃。 调心为主的四个运动: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 运动养生原则:1.掌握要领2.循序渐进3.持之以恒4.因人因时而异。 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辨证养生、终身养生、全面养生、持之以恒。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6c10dc5bb68a98270fefa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