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趣味决定着预习的高效度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日常生活中这句话已无形地成为了我的座右铭,每天睡觉前就开始了我的计划,盘算着第二天的餐食、第二天的生活、第二天的教学、第二天的作业……也许计划着几天,甚至一个周内自己要完成的任务。的确,有了计划,也让我的生活和工作井井有条。自从“生本高效”这四个字在我的教育理念中生根、发芽后,我尤为重视课前预习,因为我喜欢计划,喜欢去实践、去探索,至今也收获了很多,现在把自己微不足道的一点收获归结为:趣味决定着预习的高效度。 起初要求学生预习的时候,我总是很细心地阅读课文,并把其生字词、主要内容及文章的精髓归结为一个个问题,自以为是比较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发给学生,指导着学生预习,当然学生也必须要完成,因为第二天我会照例检查,确实收效不错,学生都能按照我的想法实行,而且上起课来也轻松了很多。但是一天、两天、一个周、两个周……学生慢慢地疲倦了,预习没有原来那样仔细认真,有几个学生甚至不预习了,我明白了:我所设计的预习存有严重的问题,这并不是学生心甘情愿做的事情。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跟着父母去农田干活的情景,每次和父母一起去田里劳动,因为有父母监督的压力,劳动不能自主,何时动,何时休息,任务有多少等,或不明确,或不能自主决定,所以倍感劳动的无趣,每次都极不情愿地干。但如果没有父母的监督,任务明确,干不干,怎样干,都由自己做主,即使活再多,我也愿意干。现在我的学生是在我强劲的压力下预习的,所以他们感到了预习有负担。首先,我不再细细地安排预习任务了,也不费劲去梳理问题了,只需让他们知道自己有任务,同时又有能自主安排如何完成的充分权利,让他们享受自主学习的趣味。也或者从现实入手,挑出问题,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有针对性地思考对现实问题的看法,或者思考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因为与现实离得较为切近,孩子们的兴趣可能会大一点。如,要孩子们预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能够向学生提问,你家的花是种阳台上还是家里面?你观察到的其他人呢?种花,是种在家里好还是种在阳台好?种在阳台种在家里反映了人怎样不同的心态?德国人为什么喜欢把花种在阳台上? 其次,实行“作业形式改革”。抛弃呆板、机械的预习作业,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兴趣盎然的预习形式,提升预习效果,如做读书笔记,从课文中摘抄好词好句好段,配上精美的图画,也可搜集相关的资料,如诗文、歌曲之类的,当然也不过知识的拓展、延伸,这样既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预习的积极性,又能达到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的整合,发掘学生的动手实践水平,获得令人美的享受。 再次,设立竞争机制,让学生乐于预习。为了鼓励学生做好预习作业,使它制度化,要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诚如有竞争才有发展嘛。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个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如,在课堂上限定一定的时间,展开预习生字词比赛,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掌握最多的字词;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能够挑出写得好的加以表扬,张贴,在班级博客上展览;检查学生的课文朗读时,可展开小组朗诵比赛,看谁读得有感情;当然,更精彩的是“扮演小老师”。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在预习中的质疑问题后,采用抢答的方式,请学生讲解……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持之以恒地实行预习实践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也提升了自学水平,并获得成就感。 预习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一座桥梁。教育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恒的标准,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想,只要教师准确引导,把握学生知识生长点,改进预习要求,课堂就会柳暗花明。让我们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6e1413c47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