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期最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计划 (教育部审定)

时间:2022-08-04 19:31: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为满足广大教师的教学要求,根据最新的2018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大纲,同步更新全册教案;

本册教学设计教案完全匹配2018年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充实、详简分明、重点突出、教学环节齐备、精简试用,全文WORD文档,支持修改,可以直接用A4纸打印,避免您为寻找资料而费时费力;

由于编写整理水平有限,文中势必存在各类不足,各位朋友在下载前请慎重考虑。



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课程目录





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的编排特点及重点训练项目:

本册教材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并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教材的基本内容是:长度单位,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二),观察物体(一),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搭配一)和数


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其中 100、减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 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秒。知道1=60分,1=60秒。并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7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


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教学进度表(仅供参考)

9.28 9.915 9.1622 9.2329 9.3010.6 10.710.13 10.1420 10.2127 10.2811.3 11.410 11.1117 11.1824 11.2512.1 12.28 12.915 12.1622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或活动内容





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 表内乘法(一) 表内乘法(一) 表内乘法(一)期中测评 观察物体—表内乘法(二) 表内乘法(二) 表内乘法(二)

表内乘法(二)—量一量,比一比 认识时间—数学广角 数学广角—总复习



17日放假调休, 812 日上5天班


12.2329 12.301.5 1.612 1.1319

17 18 19 20

总复习 复习迎接测评 复习迎接测评 期末考试测评



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一、长度单位的知识点

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 1=100厘米 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算,数)

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 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1单元 长度单位

1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学习内容

课本P2-3,例123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数学知识。

五、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支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1单元 长度单位

2课时 认识米 用米量

【学习内容】课本第4页。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课前准备】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学习过程】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


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 课桌长50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1单元 长度单位

3课时 认识线段



学习内容课本56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每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5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


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教学反思

1单元 长度单位

4课时 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课本第7 学习目标

1掌握合适的确定长度单位的方法;


2、在确定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升旗台上有一根高高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二、学习新知

1、现在我们知道旗杆的高度是13

2、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用尺量一量,13厘米只有一拃长,不可能。 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底下。 5、得出结论: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6、总结判读方法

可以想像一下其中一个长度合不合理。 也可以用已知的长度去比一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课本第9页第8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特点

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 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 改变了线段的单元。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单元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具体单元 1.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左上图)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右上图) 得出结论: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4)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测量标准,最后统一到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一是学生的学具里都有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二是为了后面引出1厘米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根据测量、比较的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标准。不同的国家选用的测量标准也经常是不同的。 做一做

三个题目都是让学生估计或测量每种物品大约有多少个长度单位,由直观逐步抽象。 1题,方格是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直观地估计出来。 2题,学生不再使用多个测量标准与被量物体进行比较,而是使用一个测量标准进行测量,测量时要求学生量完一次后,从前一次量的终点开始测量。

3题,逐渐过渡到用1厘米的单位长度进行度量,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做准备。估计时,比第1题难度加深,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完成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 认识厘米

1)例1中已经引出了将正方体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体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使学生理解直尺是人们为了方便测量而发明的,尺上的刻度都是统一的。用一条线段引出1厘米的长度。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

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设计了估计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和量量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两个活动,使用多种直观物体帮助学生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 2(用厘米量)

教材中给出了量纸条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教学时如果学生能够发现更多的方法,要给以鼓励。 认识米

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通过用学生尺量黑板,感觉到很麻烦,很自然地引出。


21厘米”的认识一样,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实际观察米尺 量身高 量臂展

3(米和厘米的关系)

1)通过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

2)教材上开始出现卷尺、皮尺(做一做),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并理解根据不同的测量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线段 认识线段

教材的单元有所变化,原通用教材:先讲直线,再引出线段:“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实验教材:用三个直观图直接形象描述出线段的两个特征:直、有两个端点。

接下来,教材说明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并让学生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纸条长度的能力,测量线段的长度就迎刃而解了。 画线段

与量长度一样,教材只是给出了最基本的画线段的方法,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 五、教学建议

1 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了改编。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课时 不进位加(1


学习内容课本P121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11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

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1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练习二第1题前两小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笔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如7025多多少?1946少多少?

5、多几的问题。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如:比2917的数是多少?29+17=46



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2课时 不进位加(2

学习内容课本P12 2 做一做 练习二的12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 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 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 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3课时 进位加

【学习内容】:课本P143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4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4课时 练习课

【学习内容】:课本P15---P16练习二 【学习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卡片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


怎样计算的。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3 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5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7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9题。有四只小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6、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7、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10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四、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5课时 不退位减

【学习内容】:课本P181,练习三1---3题。 【学习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问题。板书算式:36-23,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6课时 退位减

【学习内容】:课本P192、例3


【学习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学习重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学习难点】: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具】:

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16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7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20---P21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 【教学过程】: 一、总结引入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设计意图]: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怎样求还剩多少个?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2-21。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4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4、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7题。同桌两 个同学与相说一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你是怎样想的?

5、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指名汇报、订正。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练习的熟练性。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8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23 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4页做一做。

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1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9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25---P26,练习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


简单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的计算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二(1)班原有38位同学,这学期又转来5位同学,二(1)班现在有多少位同学?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答思路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练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

1 完成第25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

2 完成练习四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选题说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

两位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汇报、归纳。

3、完成练习四第5题。观察统计表学生分小组交流从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学生汇报发现。思考、提问,和同桌交流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学生汇报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思路。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同时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四第6题。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怎样做可以知道小玉攒了多少钱?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指名汇报解答方法。做了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0课时 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课本P27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难点: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口答。

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3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8+34+22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


2、教学例2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思考解题方法。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28页做一做。

2、完成29页练习五第12题。

3、引导完成29页练习五第3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四、课堂总结:

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1课时 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课本P283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难点: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2练习。完成P28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指名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五第58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五5——11题和14 【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用竖式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教学手段】投影片、有条件的可采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演示动画“加减混合”] 1)开始演示动画“加减混合”,准备进行观察对比. 2)复习各种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问:这几组题目各有什么特点?说一说每一组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3)演示动画“加减混合”,印证学生的回答. 二、探究研讨 1、出示计算题。

58-36+27 84-27+16 4+27-16 93+23+94 69-(39-23) 99+25-24

2、学生独立试做(教师行间巡视,随时请不同做法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3、在学生们试做的两种方法中,对比,择优.引导学生选择省时省力的算法. 4、师:谁来说一说,做像今天这样的题目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1)抄数的时候要仔细,不要因为把数抄错出现计算错误。 2)在竖式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看清运算符号。

3)在计算之前要先想一想,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运算顺序错了,题目就该算错了。 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五5——11题和14 四、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3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325 【教学目标】:

1、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写生,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 男生有多少人? 美术兴趣小组有多少人? 2、知道了什么?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3、怎样解答?

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为什么呢?

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14-5=9(人) 一共有多少人呢? 9+14=23() 4、解答正确吗? 5、小结解答方法

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做一做 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2、完成P33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练习六第2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解答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325 【教学目标】:

1、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写生,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 男生有多少人? 美术兴趣小组有多少人? 2、知道了什么?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3、怎样解答?

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为什么呢?

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14-5=9(人) 一共有多少人呢? 9+14=23() 4、解答正确吗? 5、小结解答方法


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做一做 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2、完成P33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练习六第2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解答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5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P35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P36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6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汇报。

4、完成P37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6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6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P35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2、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P36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6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汇报。

4、完成P37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6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

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 3.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5.加减法估算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三、单元特点

1.从实际情境中引出计算问题,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计算问题的过程。

两位数加两位数:乘车参观博物馆的问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奥运申办城市得票数的比较 问题解决:学校卫生评比 连加、连减:摘西瓜、运西瓜 加减混合:公共汽车上、下人 加减法估算:购买日用品需带多少钱

所以,计算内容不只是解决计算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2.借助直观操作(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体现算法多样化。

1)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中既可用口算,也可用笔算。

2)连减 :既可以连续减去两个减数,也可以也把两个减数先加起来,再用被减数减去两者之和。

3)估算策略的多样化。

4.让学生通过交流、探索,自己归纳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具体单元 1.两位数加两位数 主题图:


1)通过参观博物馆乘车的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图中包含着解决“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的实际问题所需的信息,如车上写着每辆车准乘70人,每个班的人数都是已知的。可以引导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题:“哪两个班的人数相加,和不超过70?”让学生列出每两个班人数相加的算式,使学生看到例1~例3中的算式都是自己列出来的,发现知识的前后联系。

3)学生还可能提出更多的问题,比如“某班比某班多多少人?”等等,要鼓励学生养成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不进位加: 1

1)两位数加整十数,一年级下册已经学过,这儿的重点是通过口算引出笔算。 2)从主题图中抽取出其中两个班,自然地引出计算问题。

3)体现算法多样化:小女孩用口算解决问题。小精灵提出还可以用笔算。 4)列竖式时,借助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使学生学会竖式中的对位。 5)计算时,把分步演算的过程放在虚框里,展示整个动态的计算过程。 6)最后通过讨论,让学生说一说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

1)一般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 2)单元与例1一致。

3小精灵的问题“你是从哪位加起的?还可以怎样加?”就是鼓励学生采取多种计算策略,可以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 进位加: 3

1)整个单元方式与前面一致。

2)教学时重点是要结合小棒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进位,以及十位如何相加。 3)使学生体会在进位加法中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 笔算加法法则的总结:

不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讨论交流,自行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两位数减两位数


主题图:

1)结合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用统计表的方式给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使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素材。

2)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不退位减: 1

1)小精灵提出问题,两学生从统计表中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

2)多种算法:口算(在这儿还不是统一要求),笔算,“还可以怎样算”提示学生发现更多的算法。

3)列竖式时,借助形象数位表,与竖式相对应。因为不退位,学生观察直观图就可以理解。

4)单元与不进位加一致。 退位减:

2(一般的退位减)

1)借助小棒操作,用表格形式把小棒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与竖式计算的每一步对应起来,使学生获得退位计算的形象支持。

2)重点是掌握如何退位,退位过程中十位数与个位数怎样变化。

3)提出问题: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使学生认识到在进位加、退位减中从个位加减比较方便。

3(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

1)脱离形象支持,抽象程度更高。

2)重点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掌握个位要算几减几。 笔算减法的法则总结:

与加法一致,也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进行归纳。 问题解决: 4

1)在本套实验教材的编写中,对“问题解决”的单元是从三个方面考虑的。 结合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安排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例题和练习。 结合计算教学,安排单元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训练。

A.计算教学从问题情境引入,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一些具有特殊数量关系的问题,专门单元例题进行教学。

一些纯数学问题,很难结合计算进行单元,所以单元成独立的单元。

2“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一样,都是具有特殊数量关系的问题,专门安排例题。

3教材设计了一个全校卫生评比的情景,给出了部分年级在卫生评比中所得红旗的情况,但每个班所得红旗数没有出全,下面一部分被树挡住了,只能通过一一对应看出各列之间的相差数,其他的信息通过学生的对话给出。

4)教材利用两名学生的对话,自然引出“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在这儿,2班的红旗数量不能直观数出,必须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求出。

5)最后教材通过小精灵提出“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让学生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其他问题并解决。教材体现了资源的丰富性,教学时要注意挖掘情景图中的丰富资源。

3.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运算顺序已经在前面学过,在这儿的重点是列竖式计算。 由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

1: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直接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2:通过对话给出信息,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在教学连减时,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的思想。既可以用连续减去两个减数,可以先计算一共运走多少个。

3:通过上下车的实际情景引出计算问题。 加减法估算:

关于估算,《课标》中有明确的说明,它是这样描述的:“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两点:计算、解释过程)

在前两册教材的有关练习中已经渗透了有关估计、估算的内容,这儿是第一次正式教学。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 4

1)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买东西这样一个估算情境说明估算的必要性,使学生理解用估算还是精确计算是根据计算的精确度需要而定的。

2)在进行估算时,其策略是可以多样化的。(例如,可以两步都用估算;也可一步用估算,一步用精确计算。


3)重要的不是估算结果与精确结果相差多少,而是要让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 五、教学建议

1.利用情景图,让学生充分体验提出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尤其是进位和退位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捆小棒和拆小棒来帮助理解。

3.要让学生灵活采取计算策略,对口算、笔算和估算的选择要根据计算的要求和实际需要而定。在每一种计算里面(如估算),也可以采取不同的计算策略。

4.发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没有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讨论去归纳、总结。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这是一个融操作性、趣味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很好的实践活动。 一、目的

1.本活动通过让学生测量门窗的宽度、身高、臂展等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理解,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

2.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3.利用统计表发展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4.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二、特点

1.活动性:整个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进行,需要准备的东西也不是很多,操作性很强。

2.开放性: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由学生自己而定,可以测量门窗的宽度,也可以测量桌子的长宽;测量的工具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定,可以选用学生用尺,也可以选用米尺,还可以用卷尺、皮尺。

3.合作性:许多活动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要让学生在活动采取合作的方式,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活动。比如,测量黑板的长度,就需要几个同学合作完成。

3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1课时 认识角


【教学内容】:课本P3839、例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 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难点: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情景图,剪刀、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 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

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制作角。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2、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3、学生练习画角。

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数学中所要研究的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系,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 完成P39页做一做。

2 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

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3 学生创作画。

[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练习、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3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2课时 认识直角

【教学内容】:课本P40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 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 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 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黑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

1 完成第40页的做一做第1题。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 完成第40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三、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

1、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钝角比锐角大。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2、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3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4、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5、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3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3课时 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页例5 【教学目标】: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学准备】: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


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例5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B、比直角大的是(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习方式。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 )和1个( )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

P41做一做,练习八第4题。 【教后反思】:

3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4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42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加深对各类角的理解。 【教学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你会玩三角尺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玩一玩三角尺。 [设计意图]:情境学习,进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

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2.解决问题 (1)知道了什么? 要拼出一个钝角

观察三角尺,你还发现了什么? 指名汇报并说明你发现了什么。 (2)应该怎样做? 想一想,应该怎样做? 动手拼一拼,试一试。

思考:钝角比直角大,可以用两个什么样的角来拼呢?

1 拼出的是钝角吗? 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

思考:用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拼出的角一定是钝角吗? 为什么? 三、知识拓展 1、完成做一做。

从两副三角尺中选出两个,拼出锐角、直角和钝角。

指名汇报展示。

2、完成第45页练习八第13题。 玩七巧板思考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3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5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42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加深对各类角的理解。 【教学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你会玩三角尺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玩一玩三角尺。 [设计意图]:情境学习,进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

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2.解决问题 (1)知道了什么? 要拼出一个钝角

观察三角尺,你还发现了什么? 指名汇报并说明你发现了什么。 (2)应该怎样做? 想一想,应该怎样做? 动手拼一拼,试一试。

思考:钝角比直角大,可以用两个什么样的角来拼呢?

1 拼出的是钝角吗? 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

思考:用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拼出的角一定是钝角吗? 为什么? 三、知识拓展 1、完成做一做。

从两副三角尺中选出两个,拼出锐角、直角和钝角。

指名汇报展示。


2、完成第45页练习八第13题。 玩七巧板思考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三、单元特点

1.结合生活实例认识角和直角。

1从知识的引入来说:教材从校园生活情景中引出角和直角。从实物中分别抽象出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会从数学化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世界。

2从知识的应用来说:学生认识了角和直角以后,教材让学生说说周围哪儿有角和直角,此外,还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以及应用。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教材用纸折角,做活动角,用三角板比角,画角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 四、具体单元 1.主题图

呈现了一个校园的情景图,先让学生感性、直观地看到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做操同学伸开的双臂、足球门、足球场的边界、小旗、花工的剪刀、教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钟楼的时针与分针,这些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中用红色标出了其中一些角。 2.认识一般的角 1(认识角)


1)从剪刀、吸管、水龙头等实物中抽象出角的一般模型,包括锐角、钝角、直角,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2直接用图形描述角的概念,并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类似于线段概念的引出),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初步感知什么是角以及角有什么特征。

3)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角。

通过制作活动角、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使学生再一次感受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直观地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2(画角)

教材中给出的是一种最基本的画角方法(其中一条边是水平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画的时候,可以比较开放,并不要求其中一条边是水平的。 3.认识直角 3(认识直角)

单元与角的认识一致,也是从国旗、椅子等实物抽象出直角的一般模型,再用纸折出一个直角来。要让学生理解直角是一种特殊的角。 4(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1)教材上利用学生手头最容易找到的直角、锐角、钝角(书本、红领巾)让学生用三角板比较,要让学生自己说说应该怎样比较(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这也是为以后正式学习锐角和钝角做准备的。

2)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再找一些东西来判断一下。 画直角

教材上给出画的过程。学生画直角的两条边不一定是水平的和竖直的。 五、教学建议

正确把握教学要求。

在本单元,只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实际操作初步认识角和直角,不要做严格定义。

四、六、表内乘法知识点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加法和乘法的改写,如:5+5+5+5写成乘法算式:5×44×5 ;反之,乘法也可改写成加法。如:8×4=8+8+8+8 (在忘记乘法口诀或口诀记不准时,可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 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32×7=14 读作:27等于1434等于12写作:3×4=12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如:8×4=4×8 5、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先算相同再加不同。 减:先把每一份数都当作相同的数来算,写成乘法,再把多算进去的数减去。如:加法:5+5+5+5+3=23 乘加:5×4+3=23 乘减:5×5-3=23

6“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73倍是多少?(7×3=21)58相加的和是多少?(8×5=40)



4单元 表内乘法(一)

1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4748页,例1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3、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乘数和积在乘法算式中的位置。会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教师要准备气球、梨和熊猫图,学生准备小棒、练习本、红花、小圆形、梨和熊猫的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伙伴正在一起玩游戏呢,让我们来看看吧。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乘法建立概念

1、出示插图 数一数:小飞机上共有几人 2、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数?怎样算? 3、请分组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板书:1)1+1111111111111111111=151+1+……+1+1=15 几个1相加?

151相加

2)每个吊厢坐3人,一共有53相加,3+3333=20还有别的算法吗? 4、师小结:像上面算法来算,你觉得怎样?

对呀, 太麻烦了.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种有很多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板书:“乘法”

5、同学来观察一下黑板上面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大家说得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把很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简化,如在相同加数和这加数的个数间写上一个符号“×”,叫乘号。板书 1)1+1+……+1+1=15×1 1×15

2)3+3333=5×33×5

用乘号“×”表示运算的式子叫做乘法算式,读做151 115 5335

即:几个几相加写作:几×几 读作:几乘几

6、小组活动,集体评价乘法算式和乘号的写、读。


教学例2

教师摆出一幅有5个气球的图,说明这是15 再陆续摆出三幅同样的图,并且先后问现在是几个5 出四幅气球图后,让学生说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教师板书:55515

5×315

教师应该对照连加算式结合着乘法的含义简单地加以说明:

5乘以3 表示35连加;

相同的加数是55就是乘数。有35相加,或者说相同加数的个数是33也是乘数,531515是积。

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例1中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拿出卡片。

练习时,先出示444444444=36 让学生读加法算式,说出相用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加数。

然后让学生看着加法算式说出乘法算式后,再出示4×936,读出乘法算式,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的卡片,应制成不同内容的多张卡片,以便反复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记乘法的各部分,有利理解和计算。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感受生活中大量相同加数求和的事例,从而感受乘法意义。 三、尝试练习

刚才学习了写、读乘法算式,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 1、看游乐园过山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乘法算式: 小火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乘法算式:

[设计意图]利用正、反例子增强对概念的辨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具体学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对每个环节有针对性的小结,加深了对乘法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做课本第48页上“做一做”的练习。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同学们能够从乘法的含义出发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 六、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4单元 表内乘法(一)

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练习九的第16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熟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练习本、学具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大家都学得很认真。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爬梯比赛:以组为单位,每人做一道,看哪一个组在规定时间内爬得高。


3332 44 555 11111 2222 33 加法算式

1 赛龙舟 :出示图片

乘法算式

让学生观察,要想知道参赛的一共有多少人,谁能很快列出一道算式?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出示小黑板

1)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42相加 54相加 27相乘

239相加,和是( )。

一个因数是9,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 )。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根据要求,写出乘法算式,并及时校正。

二、指导练习 1 一共有多少个圆圈?

○○ ○○

○○

○○○ ○○○ ○○○ 乘法算式: )×( )或( )×( 2、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17777= )×( 233333= )×( 38888888= )×(


3、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39相加。 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3 64相乘。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进一步乘法的内在联系。二、读一读。

4×5 6×3 5×2 3×4

三、看图写算式

★★★ ★★★ ★★★ ★★★ ◆◆◆◆◆ ◆◆◆◆◆

算式是( )×( 算式是( )×( 读作( )乘( 读作( )乘(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直观图形写出乘法算式,理解乘法意义。

三、课堂作业:随堂练习教科书第5051页,练习九的第714

4单元 表内乘法(一) 3课时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一5的乘法口诀。 2.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过乘法口诀的学习,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努力 【教学准备】:

在长条纸上画5个格, 5根小棒,学生每人准备2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大家齐背14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教师说口诀的前半句,学生回答后半句。

二三( 二二( 一三( 四四( 一四( 二四( 二四( 三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背的过程中熟记口诀。 二、新课自主探究5的乘法口诀

今天我们学习5的乘法口决,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课题5的乘法口诀” 1教师出示主题图并提问。你们看,小丽和她的伙伴有在摆小棒了,他们在拼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没摆一个要用5根小棒)

2、指导学生操作,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来摆学具好吗?

1 请大家用小棒摆出一把小伞,你摆一把小伞用了几根小棒?就是几个5?用乘法算式

怎样表示?(1×5=5 5×1=5 2 再摆出一个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做解答。大家看到这,我们用小棒摆出的两个,谁能提出一数学问题?请你来解决好吗?

板书:5 + 5 10 2×5=10 5×2=10

4、教学口诀“二五一十”刚才两个算式都表示有25,而他们的结果有都是10所以就用一句口诀来表示。一起读口诀。那么1×5=5 5×1=5 口诀怎样编?试一试 一五得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在得出结果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并为编制相关的乘法口诀,打下了基础。 教学其余口诀。

1 导学生摆放第三个。

2 :这时有多少根小棒?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0 5 15 3 ×5=15 5× 3=15 3 导学生编口诀。你能根据这个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

4)用相同的的办法教学最后两句口诀。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5 +5 20 4× 5=20 5× 4=20 四五二十 20 +5 25 5×5=25

五五二十五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给如何有效地记住口诀带来了方便。

5、引导学生记忆5的乘法口诀。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5的乘法口诀,你们看5的口诀共有几句?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记住这些口诀呢?你有什么好办法?把你的好办法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进一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体验口诀编制的过程,明确口诀的来源,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开火车。

老师说出口诀的半部分,学生补充口诀的后半部分。(先按照一定的顺序出 口诀,再打乱顺序。) 2、教材52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有较浓的积极性。 四、拓展性练习

1、根据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一五得五 2、在□里填上正确的数。

3333=□×□ 5555=□×□ 6×3=□+□+□=□+□+□+□+□+□ 4×5=□+□+□+□+□=□+□+□+□

3.教师出示 。教师任意指圆中的一个数,让学生回答5乘以这

数等于多少。例如,教师指4,要求学生回答“5乘以4等于20”。开始练习时,可以全班学生集体回答,然后再指定学生回答。 4.让学生做练习十的第l3题。

[设计意图]强化练习有利发挥学生积极动脑,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4单元 表内乘法(一) 4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1

【教学内容】:书本第5455页的例2、例3、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难点】:

1是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学准备】:小棒16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组织复习5的乘法口诀。 1、开火车,对口令

一五…三五…五五…四五…二五…… 2、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对口令活动。

[设计意图]组织复习,进一步熟悉口诀,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234、的乘法口诀

1、教学例2

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编制口诀。1副球拍有2个球拍,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2×l=2 1×2=2。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算式问:“12得数是2,我们可以说成'一二得二'。”并板书:“一二得二”

接着教师又让学生看2副球拍,问;这是几个2?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怎样写?”教师指着乘法算式,说:“22的得数是4。我们可以说成'二二得四'。”并板书:“二二得四”。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从而顺利地完成对新知


识的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爱护植物的教育

2、教学例3

出示例3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每束有多少个气球?可以说成几个3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如何用乘法算式表示呢?可以编制一句什么样的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如果有2束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口诀是什么?如果有3束呢?引导学生对23 的乘法口诀进行记忆。引导学生归纳出口诀;“二三得六”。 教师让学生再摆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自己想,自己写,最后归纳出口 诀:“三三得九”。

[设计意图]对学生半扶半放,让学生主动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 教学例4

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方法跟3的乘法口诀类似。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得到相应的乘法算式和结果。

板书: 1×4=4 4×1=4 2×4=8 4×2=8 3×4=12 4×3=12 4×4=16 2)引导学生编制乘法口诀。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3)想一想:1×1=?同桌交流板书:一 一得一

教师引导学生想:“122133144,那么11应该是1相应的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那么,1乘以11,口诀应该是-一得一。”

[设计意图]在学习过乘程中,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三、巩固练习

l.做教科书第54页、55页做一做中的练习。 2.做练习六第1题。

教学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能背出1-4的乘法口诀。如果某个学生乘法口诀不熟, 者某个学生某句口诀不够熟练,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帮助。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新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四、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回家背诵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4单元 表内乘法(一) 5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2

【教学内容】:书本第565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234乘法口诀,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

个数相乘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对口令 2、背一背

二三( 五五( 四五( 二四( )三三 二二 三四 三五 二五 四四( 一一( 一四( [设计意图]巩固23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3、填一填

5×3= ×5=10 ●× 5=25 ■×2=10 4×◎=20 1×5= △×5=15 ×5=20 ◇×◆ =25 5×★=30 [设计意图]用新颖的复习手段,来帮助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4、算一算

1)两个因数都是5,它们的积是多少?

2)摆一个◇需要根小棒,摆这样的3个◇要多少呢? 5、想一想。


如果 表示5,那么 表示( ),

[设计意图]用文字或直观图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列式计算

a 23得几? b 34是多少? C 53的积是多少?

D 两个因数都是4,积是多少?

e 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练习是为巩固乘法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三、课堂随练 【教学反思】:



4单元 表内乘法(一) 6课时 乘加 乘减

【教学内容】:58页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帮助自己记忆乘法口诀。 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群小朋友在玩旋转木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呀! 出示课本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学习乘加和乘减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2、引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一共坐了多少人? 3、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332 3×3+2 4×3-1

教师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乘加或乘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58页做一做12题。

581题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确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对乘加法和乘减法的运算顺序的认识和理解。 四、拓展性学习

1 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 75=口×口+口 97=口×口+2

=口×口-口 =口×口-口 8×6=口×口-2 4+6+8=口×3 34567=口×口

[设计意图]给学生有一定的展示场地,发挥他们的智能。 【教学反思】:



4单元 表内乘法(一) 7课时 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例6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 6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3.通过训练进一步提高形式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掌握6 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小黑板、学生每人准备3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大家齐背15的乘法口诀。 2.把乘法口诀说完整。

)五十五 三( )十二 )四得八 )四十六 四( )二十 )五一十 )三得九 五( )二十五 )三得六 [设计意图]巩固前面所学的乘法口诀


3.写出乘法算式。 l53是多少? 2 4乘以5是多少? 二、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课题“6的乘法口诀”。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完成下表

豆荚个数 豆子个数

1 6

2 12

3

4

5

6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连加法,得出有关6的口诀的结果,为编制口诀打下基础。 2、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1)请你说说每一列是什么意思?分别表示有几个几?2)根据

这个表你能够列出哪些乘法算式?教师随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1×6=6 6×1=6 2×6=12 6×2=12 3×6=18 6×3=18

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把你编的乘法口诀和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口诀

教师在前面写的乘法算式和口诀的右边板书:

1×6=6 6×1=6 一六得六 2×6=12 6×212 二六十二”。

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60页,在自己的书上把例6中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教师让学生填完以后。指定一名学生读出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同时,教师接着板书: 3×6=18 6×3=18 三六十八

4×6=24 6×4=24 四六二十四 5×6=30 6×5=30 五六三十 6×6=36 六六三十六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乘法算式和6的乘法口诀,让学生齐读一遍。

教师在教室内挂的乘法口诀表上添上6的乘法口诀,并让学生读一遍。请你看一下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六六三十六“”只有一个算式?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有利于熟记口诀。


三、巩固练习

l.课本60页做一做第1 根据口诀写出连个乘法算式 2.做一做第2题。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 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4单元 表内乘法(一) 8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62页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记住 6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3、经过训练进一步提高形式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掌握6 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6的乘法口诀 1、同桌对口令。 2、师生互补口诀。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达到熟记口诀。 二、指导练习第411

1、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与 给学生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先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口头表述题意,之后,让学生独立填写算式。


2、第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

36题混合练习。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给学生以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第7题练习16的乘法口诀。练习时,可以分组做问答游戏进行练习,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5、下面的游戏题,进行综合练习,先让学生算出得数,填在书上,看着说,再让学生背着说,看谁说得全对。

[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复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乘法有个系统的回顾,弥补不足之处。 三、 补充题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求54的和是多少,可以写成5×4=20 266665可以写成6×55 3)两个因数分别是46,他们的积是10

[设计意图]此练习为了预防作业中会产生的错误,同时也提高了“用数学”的要求。 四、智慧亭

1、已知△×△=25 △+□=13 求△+△= = 2、已知□+○=9 □×○=18 求□= =

[设计意图]在熟练掌握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发挥他们的聪明,从乘法入手去想。 五、练习作业 【教学反思】:

4单元 表内乘法(一) 9课时 问题解决

【教学内容】:课本第63页例题7 【教学目标】:

通过画图,理解乘法和加法意义的异同; 1、

在意义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区别乘法和加法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知道了什么?

两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 第一题是有4排桌子,每排5张。

第二题是有2排桌子,一排5张,一排4张。 你能把两道题说的情况在纸上画出来吗? 学生根据题意画图。 2、怎样解答?

第一题是求45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二题是求4+5的和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你还发现了什么?

第二题中的2排桌子的2,不参加计算。 3、解答正确吗?

先对照题意检查图画对了吗? 再检查算式是否正确。 最后检查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4单元 表内乘法(一) 10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第63页例题7 【教学目标】:

通过画图,理解乘法和加法意义的异同;在意义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区别乘法和加法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知道了什么?

两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 第一题是有4排桌子,每排5张。

第二题是有2排桌子,一排5张,一排4张。 你能把两道题说的情况在纸上画出来吗? 学生根据题意画图。 2、怎样解答?

第一题是求45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二题是求4+5的和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你还发现了什么?

第二题中的2排桌子的2,不参加计算。 3、解答正确吗?

先对照题意检查图画对了吗? 再检查算式是否正确。 最后检查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4单元 表内乘法(一) 11课时 整理和复习(1

【教学内容】:课本第66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2、通过研究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复习有关用口诀解决问题的内容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 16的乘法口诀,并且还学习了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块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一个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使学生的学习在一开始就有明确的任 务。

二、整理复习单元相关的知识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卡我们先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老师出示卡片学生算出得数 2、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算式都用了哪些口诀?


3、出示空白的乘法口诀表,老师把有关1的乘法口诀全部摆在第一列的位置。 [设计意图]进行口算练习,巩固16的乘法口算。

(1)组织小组进行汇报。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排列的结果?并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路,并体验这一规律。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记忆口诀,加深对16的乘法口诀的认识。

(2)引导观察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看看他有怎样的排列规律?

(3)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朗读乘法口诀表加深记忆。

[设计意图]从各个方向朗读乘法口诀表,加深对乘法口诀的认识,更加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的。起到巩固强化的目的。

(4)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背诵乘法口诀表加深记忆。

4、复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 1)出示教材65页第2题,引导学生明确题目的意义思,说一说主题图的含义。 (2)让学生先独立进行解答。

(3)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解答方法和理由。 (4)组织集体校正。

[设计意图]通过对解答过程的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熟悉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口算练习,组织完成67页第12 2补充练习想一想算一算

(1)16名学生,每条船限坐5人,3条船能坐下吗?

2)公园的门票每张3元,小红 20元买5张够吗? [设计意图]结合实践运用,达到预计效果。 四、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4单元 表内乘法(一) 12课时 整理和复习(2

【教学内容】:课本第66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2、通过研究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复习有关用口诀解决问题的内容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 16的乘法口诀,并且还学习了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块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一个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使学生的学习在一开始就有明确的任 务。

二、整理复习单元相关的知识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卡我们先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老师出示卡片学生算出得数 2、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算式都用了哪些口诀?

3、出示空白的乘法口诀表,老师把有关1的乘法口诀全部摆在第一列的位置。 [设计意图]进行口算练习,巩固16的乘法口算。

(1)组织小组进行汇报。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排列的结果?并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路,并体验这一规律。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记忆口诀,加深对16的乘法口诀的认识。

(2)引导观察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看看他有怎样的排列规律?

(3)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朗读乘法口诀表加深记忆。

[设计意图]从各个方向朗读乘法口诀表,加深对乘法口诀的认识,更加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的。起到巩固强化的目的。

(4)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背诵乘法口诀表加深记忆。

4、复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 1)出示教材65页第2题,引导学生明确题目的意义思,说一说主题图的含义。 (2)让学生先独立进行解答。

(3)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解答方法和理由。 (4)组织集体校正。

[设计意图]通过对解答过程的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熟悉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口算练习,组织完成67页第12 2补充练习想一想算一算

(1)16名学生,每条船限坐5人,3条船能坐下吗?

2)公园的门票每张3元,小红 20元买5张够吗? [设计意图]结合实践运用,达到预计效果。 四、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5的乘法口诀,234的乘法口诀,乘加、乘减,用乘法解决问题,6的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知道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熟记2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口算有关乘法算式。

3.使学生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单元特点

1.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1)从乘法的引入来说,是从一般加法——相同数相加——乘法逐步过渡的。 2)乘法口诀的结果以加法的得数为基础进行编制的。

2.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很大空间。 3.体现算法多样化(主要是在乘加、乘减部分体现)

4.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提供了多种练习形式,帮助学生熟记口诀。 四、具体单元 1.乘法的初步认识 主题图:

1)展示了游乐园一角的情境,其中包含了四个相同加数相加的例子:大转盘每个吊厢里坐4人,过山车每个车斗里坐2人,小火车每节车厢坐3人,每个桌子旁有3把椅子。使学生知道相同数相加在生活中到处存在,为引入乘法做准备。

2)情景图既可以作为乘法的引入,在学生会列乘法算式后,也可以回过头来让学生用乘法算一算主题图的人数或椅子数。这样,就能充分利用主题图。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与以前引入乘法不同:义务教材中区分被乘数、乘法的不同含义,对于每个加法算式,只能改写成一个乘法算式;修订以后,利用方阵排列用两个加法算式同时引出两个乘法算式。本册教学的思想与修订教材一致,但不再出现方阵排列的例子,乘法的意义并没有改变,然是指若干个相同数相加的一种简便算法,但不同的是一个加法算式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表示,一个乘法算式可以用两个加法算式表示。 1(引出乘法算式)


1)由学生用小棒摆图形的活动情景图引入,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小朋友摆出了什么图形,每个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

2)让学生把加数都相同的加法算式单独列在黑板上,并重点看其中一个算式。教材直接说明像这样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然后让学生观察有几个3,实现从加法到乘法的转换(因为做加法时,对有几个相同加数并不关心,而列乘法算式时,这是一个必要条件)然后直接给出两种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认识乘号。使学生通过看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知道乘号两边的数在加法算式中分别表示什么。

3)最后让学生模仿着列出其他两个乘法算式,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4)乘法算式中的得数都是由加法得来。(例23同样)

由上,引入乘法的过程:一般加法算式——特殊加法算式——乘法算式。 2

实物图、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对照出现,帮助学生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进一步理解两个因数在加法算式中分别表示什么,体会乘法的意义。 3

通过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比较,使学生体会用乘法计算的简便。

在这儿只出现一个乘法算式,使学生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时,可以任意使用其中的一个。

226的乘法口诀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的变化:把5的乘法口诀安排在最前面教学。 5的乘法口诀: 1

1)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并问学生是怎么数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突出五个五个数的方法,由于学生有一五一十数的经验,容易理解乘法口诀的归纳规律。

2)结合数小棒,出现连续加5,进一步抽象化。通过乘法的含义,为下面乘法算式的积提供答案。

3)从一开始就把两个可用同一口诀计算的乘法口诀与乘法口诀并列排放,不用专门安排例题教学这一知识点。(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有专门的例题教学“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个乘法算式”

4)前两个乘法口诀教材直接给出,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两个口诀与前两个乘法算式的关系,总结归纳乘法口诀的规律,通过讨论交流,自己探索出编乘法口诀的方法,并编出剩


下的口诀。

234的乘法口诀: 2、例323的乘法口诀)

1由于23的乘法口诀比较简单,教材没有让学生进行操作,也没有把连续加和乘法对照出现,而是通过观察形象的情景图,直接写出乘法算式和口诀。

2)在设计情境时,两题的情境是连续的,使学生感受到在一个连续的故事情境中学习知识。(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 44的乘法口诀)

单元方式与5的口诀一致。学生已经有了编口诀的经验,在这儿可以更放手地让学生自己编。

“一一得一”

让学生通过“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一五得五”来类推。 5(乘加、乘减)

1)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在忘记口诀时,通过联想相邻口诀来计算得数,如4×4可以通过4×3+4得到;二是增加一些练习的形式,以免学生觉得枯燥。

2通过狗熊掰棒子这样一个富有童话气息的情境引出计算问题,学生会觉得有兴趣。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述故事的情景。

3计算时,教材重点体现算法多样化:连加、乘加、乘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解决这个问题有多种方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4)计算顺序在这儿不用提到,只要让学生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即可。 6(用乘法解决问题)

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去寻找信息,再根据乘法的含义列式计算,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做一做(第59页)

1)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小猴、小鹿、天鹅、小花、树)

2)重点是培养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寻找信息——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3)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解决的方式有多种,要让学生形成交流各自算法的习惯。如计算“一共有多少只猴?”有的同学可能想“一共有4堆猴,每堆2只”,列式是4×2,有


的同学可能想“3棵树,每棵上有2只猴,地上有2只”,列式是3×2+2 6的乘法口诀: 7

1)单元方式与前面基本一致,情景图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也可以用学具把鱼一条一条摆出来。摆一条,完成一个口诀。

2)用列表的方式代替连加的形式,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直接看到积与其中一个因数的关系(在此之前,相同加数的个数是需要数出来的,不能直接看到),便于编制口诀。

3)所有算式的积和口诀都要学生填出来。教学时,可以完全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完成任务。 练习十四:

3题,开放性很大,使学生通过从身边的事发现、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从数学化的角度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五、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乘法在这儿是第一次出现,要让学生经历从相同数相加到乘法的转变过程,体会到出现乘法的必要性,尤其是当相同加数个数很多时,体会到用乘法计算的简便。

2要让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记忆口诀。 3.保证一定的训练量,完成熟记26乘法口诀的教学目标。

20以内的加减口算以及表内乘法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要求脱口而出。根据一般规律,绝大多数应达到每分钟做8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练习,要充分挖掘教科书上练习形式蕴含的丰富内容,灵活使用,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5单元 观察物体 1课时 观察物体(1

【教学内容】:课本P681及练习十六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

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 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 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教师讲故事。讲完后问: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的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 学生交流。

教师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用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一个奖品,赶快打开看看吧。(学生的奖品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奖品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 2、学生观察交流 1 全班交流汇报。

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奖品的哪一部分?

2 各小组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

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5、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8页上的主题图:这是小亮、小红、小明、小芳四个小朋友看到的奖品的部分。


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绿色圃中小学教育http:——www.lspjy.com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中的活动。

2 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 3 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练习十六第4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加深印象。在形式多样的知识应用中体验成功。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最好,好在哪里?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5单元 观察物体 2课时 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课本P6923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探究立体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 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难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观察物体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和一个球(学具的大小应达到正对一个面看过去看不到其他面)

请学生自己确定观察的顺序,轮流在不同的位置观察上述立体图形。 全班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正方体和球从不同的位置看上去都是一样的;长方体和圆柱从不同的面看过去是不一样的。 2、学习例3

教师出示图片:正方形

有一个立体图形,它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有可能是什么呢? 学生猜测、交流

一个面是正方形,有可能是正方体;还有可能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70练习十六第2题。 2 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3 完成练习十六第5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5单元 观察物体 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6923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探究立体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 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难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观察物体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和一个球(学具的大小应达到正对一个面看过去看不到其他面)

请学生自己确定观察的顺序,轮流在不同的位置观察上述立体图形。 全班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正方体和球从不同的位置看上去都是一样的;长方体和圆柱从不同的面看过去是不一样的。 2、学习例3

教师出示图片:正方形

有一个立体图形,它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有可能是什么呢? 学生猜测、交流

一个面是正方形,有可能是正方体;还有可能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4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70练习十六第2题。


5 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6 完成练习十六第5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五、观察物体知识点

1、从正面看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体,还可能是圆柱。

2、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还可能是长方体。

3、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圆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球,还可能是圆柱,圆锥。 4、面对面看到的物体形状一样,但方向相反。

5、观察组合物体的表面时,与物体的高矮和是否对齐无关。 6、练习

1)从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2)从正面看一个正方体,只能看到一个(正方)形。

3)从一个物体的上面看到一个正方形,它是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4)从一个长方体的任何一个面看,不可能看到(圆)。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数学美。 三、单元特点

借助直观形象、操作活动以及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如观察、剪一剪、画对称轴或图形的另一半、照镜子、折出对称轴。 四、具体单元

1.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1

1)这里的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是以后学习“三视图”和投影几何的雏形,在这里只是观察形象实物图,让学生判断的观察到的物体也是以立体形式出现的,比较简单。以后还将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几何图形,让学生判断的是平面的“投影”

2)本例通过让学生判断下方的三幅恐龙玩具图分别是谁看到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像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向学生渗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可以借助照相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3)教学时,要让学生实际观察一下,借助直观形象发展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 2.轴对称

对称包括轴对称(反转)、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镜面对称。其中反转、平移、旋转是三种比较基本的图形变换,我们将在二年级学习平移和旋转现象。

在这儿,教材按照概念的引入、教学、应用三个层次来单元的。 “对称”概念的引入

通过蜻蜓、树叶、蝴蝶、脸谱等实物图形引出对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物体的特点,并感受对称物体因其匀称、均衡而给人的美感。(为了不使学生在理解上造成困难,我们在这儿不出现“轴对称”的概念,只说“对称” 2(概念的教学)

提供了一个剪衣服的活动过程,并让学生仿照着随便剪一剪。不同学生剪出了不同形状,通过交流、比较,发现剪的过程中的一致性:把长方形纸从中间对折,两边就完全重合了。


从而利用“折痕”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 知识的应用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3.镜面对称 3

1)镜面对称就是相对于一个平面形成的对称。

2)教材结合生活实际提供了两个镜面对称的情境。其中湖面是以水平面为对称面,照镜子是以竖直平面为对称面。学生都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易于理解。

3)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做一做(第69页)

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镜面对称的性质:照镜子时,物体与所成像的上下、前后相对位置相同,而左右相对位置有所改变。还可以让学生设计更多的活动帮助理解。 4.练习十五

我们在设计几何知识的练习时,非常重视活动性。例如,练习十五中:

2题,要让学生先用纸折一折,再画出来。由于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要引导学生通过有限次的操作,发现规律。

3题,让学生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对称轴有水平方向的,也有竖直方向的,需要学生应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索画的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只要画出每条线段两端点的对称点,再连起来,就是该条线段的对称图形。

4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它把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结合起来,镜子的下边缘就是对称轴。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拿镜子直接在教科书上照一照,就能得到完整的图形。

5题,让学生判断正确的镜像。可以让学生运用想像,直接判断,如果有困难,也可以拿镜子照一照再判断。

思考题,运用镜面对称的原理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给出镜子中的“数字”“时间”要求学生写出真正的数字和时间。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拿镜子试一试,在纸上写上数字,看看镜子里照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拿一个钟,看看镜子里时针、分针的位置与真实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的位置关系如何。还可以用一种简便的方法来检验写得对不对:运用两次镜像能把原来的物体还原,也就是说,拿一面镜子对着教科书照一下,镜中出现的就是真正的数字和时间。 五、教学建议


1.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知识的活动空间和机会。

这是空间和图形的内容所决定的,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够高,必须借助于直观的活动,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在这儿只是初步认识,对于“轴对称”“镜面对称”以及对称的性质,都没有明确提到,不要拔高要求。学生在表述时使用的语言可能不规范,科学只要大致表示出意思就可以了。

6单元 表内乘法(二) 1课时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课本第7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3、使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得到较大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

熟记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学准备】:每小组准备7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 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那么要算出2个星期有多少天?3个星期有多少天?5个星期有……要算出几个星期有多少天?怎样算最简便呢?如果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你就能很快地回答出来。(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猜测一下7的乘法口诀会有几句?7的乘法又有什么特点?(学习之间相互交流)

2、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动手用一组七巧板拼成一个图案,然后再与同桌交流,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请每小组挑选最满意、最美的图案,上台讲讲拼得像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用实物投影展出7个拼好的图案。

师: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智慧拼摆了这么多优美的图案,那么你们能根据这七个图案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并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试试看能编几句就几句。

4、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如有的说乘法算式,有的写乘法算式,有的编乘法口诀等。 5、最后整理出7的乘法口诀。 师生交流:

1、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根据七巧板的图案,写出了哪些乘法算式?编出了几句口诀? 2、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内容。

乘法算式 乘法口诀 7×1=7 7×1=7 一七得七 2×7= 7×2= 二七( 3×7= 7×3= 三七( 4×7= 7×4= 四七( 5×7= 7×5= 五七( 6×7= 7×6= 六七( 7×7= 七七(

3、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表格中的内容,老师指着一个图案问: 拼一个图案用了7块七巧板,是几个7?乘法口诀怎样编?

摆两个图案要几块七巧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和口诀是什么?

4、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七巧板的块数?所用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5、拼6个图案需几个七巧板?可以用哪一个算式来表示?所用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6“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它表示摆几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应该对应哪个算式?对应哪句乘法口诀?

7、哪句口诀能很快算出摆7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应该对应哪一个算式?




8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7的乘法口诀每相邻两句的积都相差7呢? 学生活动:

1、拍手读7的乘法口诀。

2、你最喜欢哪一句口诀?不知道四七多少,怎么办?谁能想个办法? 3、熟记口诀。

同桌拍手背 四人小组背 开火车背 集体拍手背 三、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1、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2、完成练习十七第2题。 3、完成练习十七第3题和第4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请同学们下课调查一下,我们生活中有哪能用到7的口诀的具体事例? 五、随堂练习 六、拓展性学习

□+◎+□=45 = □+◎=35 = ◎+○=45 = 【教学反思】

6单元 表内乘法(二)

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第737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流利地背出17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生活的计算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高学生17的乘法的计算技能。


难点:进一步巩固7的乘法口诀计算。 【教学准备】:口算卡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口算卡,开火车计算。

7×5= 7×3= 7×6= 6×4= 5×2= 7×2= 7×4= 7×7= 6×3= 6×5= 7×1= 7×0=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白练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

1、完成第57812题,以多种方式巩固乘法口诀的练习,变换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记忆看见的兴趣,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口诀、记忆口诀,熟悉口诀之间、口诀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2、完成口诀。

二七( 三七( 六七( 四七( )七三十五 )七四十九

3、第579题都是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除9题,每道题目都是以情景引出问题,让学生解答。9题是让学生自己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培养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寻找条件与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看谁算得快。

7×2= 5×7= 6×7= 7×5= 4×7= 7×7= 7×4= 6×4= 7×3= 2×7= 6×6= 5×6= 6×5= 7×6= 3×7= 5×5= 5、接龙背口诀。17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


四、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6单元 表内乘法(二) 3课时 8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7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乘法口诀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难点:编制8的乘法口诀并记忆。 【教学准备】:教材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口算练习。

4×7 7×2 3×6 5×6 6×4 3×3 5×2 7×3 7×47 5×75 6×66 3×53 7×44 6×36 4×44 5×66 二、自主探究8的乘法口诀

1、出示图,引导学生观察,每排站了多少人?有几个这样的一排? 2、引导学生完成数轴图,填出数轴上所缺少的数。




8 16 24 32 40 48 ……

3引导学生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在书上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和口诀,并和同桌交流。 二八( 三八( 四八(

五八( 六八( 七八( 八八(

【设计意图】:用加法算出相应的结果,为编制口诀做准备,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4、指导学生齐读8的乘法口诀。 5、指导学生齐背8的乘法口诀。 6、组织学生对口令。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76页1~4题。 2、独立完成76页5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五、拓展性学习:

1、请你试一试,填出适当的数。

3×8=24 6×6=36 24=□×□ 36=□×□ 24=□×□×□ 36=□×□×□ 【教学反思】

四、六、表内乘法知识点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加法和乘法的改写,如:5+5+5+5写成乘法算式:5×44×5 ;反之,乘法也可改写成加法。如:8×4=8+8+8+8 (在忘记乘法口诀或口诀记不准时,可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 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32×7=14 读作:27等于1434等于12写作:3×4=12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如:8×4=4×8 5、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先算相同再加不同。 减:先把每一份数都当作相同的数来算,写成乘法,再把多算进去的数减去。如:加法:5+5+5+5+3=23 乘加:5×4+3=23 乘减:5×5-3=23

6“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73倍是多少?(7×3=21)58相加的和是多少?(8×5=40)



6单元 表内乘法(二) 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7677页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1、用不同方式巩固8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用8的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进一步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2、发展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根据主题图的含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正确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教材中相应的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练习巩固。 1、完成76页第6题,集体订正。 2、完成第7题。

【设计意图】:强化8的乘法口诀,加深对口诀的了解和记忆。

3、引导完成910题。 1)了解题目的意思。 2)填写出乘法算式的结果。 3)观察图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根据图意说出的想法,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5)学生自行独立解答。

6)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根据。(强调有几个几?)

【设计意图】:巩固用乘法解决问题,进一步乘法的意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开火车,对口了令。 7、背一背。

【设计意图】: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8、填一填。(出示小黑板)

8×2= 7×3= 8×6= 2×8= 6×7= 4×6= 5×7= 4×7= 5×8= 8×3 8×8= 8×5= 5×6= 7×8= 6×8= 6×4=

9、第12题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先让学生集体讨论,然后同桌或小组交流订正。

二、拓展学习。

1、在□里填出合适的数。

39=□×□+□ 61=□×□+□ 39=□×□-□ 61=□×□-□ 7×816=8×□ 5×721=7×□

2、每辆车限坐乘客8人,现在有26位乘客,3辆车能坐得下吗?

三、拓展练习

1 24=□╳□=□╳□ 16=□╳□=□╳□ 2 6+++=30 =

3、商场里有一种袜子每双3元钱,妈妈有20 元,想买6双这样的袜子,她带的钱够吗?

【教学反思】




6单元 表内乘法(二)

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7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会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对口诀

教师与全班学生进行对口诀的练习。 2.口算:

6×4 5×3 2×7 5×4 3×4 2×8 4×2 7×4 5×7 5×8 2×8 2×1 二、新授 1.教学例3 出示第78页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用简单的话把图上的意思表达出来呢? 生:一个文具盒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让学生完成填空:

每个玩具盒( )元,买( )个,这里有( )个( 师:你能列什么算式?

学生口答:8+8+8=24 8×3=24 让学生把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指名板书。 解答正确吗?

请学生思考检查的方法。


2. 能力迁移

如果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师:你是怎么想的?请你和四人小组的伙伴们说一说。 派代表汇报,一起评改。

问:你们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A、买5支铅笔多少钱? B、买8本日记本多少钱?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九第3题。

学生根据图意找出有几个几,再列式解答。 独立完成,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练习十九第4题。

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后,集体讲评。 问: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让学生把问题和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教师巡视指导,若有时间则集体讲评。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6单元 表内乘法(二) 6课时 9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课本P80及练习二十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正确推导出9的乘法口诀。 2、能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引导学生背诵1~8的乘法口诀。 2、引导学生复习旧知。

1、出示相应的题目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明确一句口诀可以写两个乘法算式。 2、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完成。

将口诀补充完整:

)六二十四 二( )十四 七( )五十六 )八四十 ……

[设计意图]:强化乘法口诀的记忆和有关表内乘法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9的乘法口诀。

1 谈话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2、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1、有几条船参加比赛? 2、每条船上有几人? 32条船上有几人? 4、一共有多少人? ……

31)选择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桌交流举手反馈。 2)板书反馈结果 观察用那种方法简便 1 用乘法简便。 2 小组合作编乘法口诀。 3 反馈交流、并展示。


4、小黑板出示袋鼠跳格图:指名学生填写并随时提问。 5、口诀记忆

齐读口诀,师生对口令

6、出示853题:独立圈出9的倍数,小组交流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9的倍数的积的特点,帮助学生进行简要的归纳。

[设计意图]:明确主题图的意义,获取相关的数学信息,为学习9的乘法口诀打基础。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9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 三、巩固练习

1、教师口述:五九( )…… 指名填、抢答等。 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的表现怎样?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6单元 表内乘法(二) 7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81-83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强化口诀的记忆,进一步巩固表内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掌握。 2、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交流的过程,培养协作能力。

4、训练学生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和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记口诀。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1、进一步巩固表内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掌握。

2、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收集、分析,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会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是重点。 4、加深理解几个几是多少 ?体验它的含义。 【教学准备】:圆形、三角形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9的乘法口诀,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复习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明确提出学习任务。 二、复习铺垫,揭示课题。

1、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并说说表示的意义 1

)或( 2

( ) 2、揭示课题

师:让学生根据每张课桌上有2人,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小组提问题,同时解答。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明确这节课学习内容。 三、引导练习,巩固强化 1、组织学生进行口算。

1、完成课本第81页第2题,交流改正。

2、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算式说一说是用哪句口诀进行计算的。 2、第4

1、请大家先在书上圈出相应的积。

2、仔细观察9乘几的各个积,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第6题,

1)观察第6题的算式,想一想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独立计算,观察每一列算式的结果。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4、第8题图:


1、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先在小组内提问,然后全班交流。 3)强调几个几的数量关系。 5、第10题:

1 观察图意,找到第一个问题并解答。

2 让学生用几个几的知识来描述存在的数量关系。 3)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4)学生小组内提问并解答。 6、第11题:

1、看11题,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题意,找出规律。 2、怎样计算,说出道理。 3、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巩固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理解题意并会正确解答。通过交流思考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四、学习效果测评 1 完成课本第13题。 2 随堂练习。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6单元 表内乘法(二)

8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84,例题5 【教学目标】:

1. 学会用两步以上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可以产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两步以上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可以产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班同学准备去参观科技馆,但是他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 2、理解题意

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有2名老师和30名学生。 问租这辆车能不能坐下。 3、解决问题 怎样解答呢?

看看车上有多少个座位。 你准备怎样计算座位的个数呢? 学生思考、交流、汇报。 4、检查 解答正确吗?

5 小结: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四、总结 【教学反思】

6单元 表内乘法(二) 9课时 整理和复习(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70273a2d3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