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经过九十余年的发展,初唐诗歌在题材范围的扩大、体物写景技巧的成熟、声律的完善和风骨的形成等诸多方面,已为唐诗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而张若虚的歌行体则为诗歌意境的创造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他的诗将诗情、画意与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剔透的诗境。标志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歌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准备。他的《春江花月夜》被人们称为足以压倒全唐之作。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张若虚用乐府旧题写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却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 春江花月夜赏析1 第一层:诗人望着一江春水向东流。月亮从宽阔的江面上升起,映着滟滟的江波,展现一片明澈。诗一出手就渲染出一片浩阔,朦胧又透明的夜景,似真似幻,使人面对着无限的时空,仿佛突然进入一种失重状态,进入一种寻求顿悟的深沉。由随波一泻千里的月色,诗人又想到江流长在,月光长在,而人生却是那么短暂,于是继续感慨。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以江月起笔,可谓“横绝”。江连海,海生月,月照春江,这样一幅连环的美景呈现于千万里的阔大时空,极见诗人胸襟之大,眼界之广,有一种仰视宇宙的气魄。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之绕,花之林,汀之沙,用来衬托月之光。其美似霰,似霜,微妙的心灵体验让人在静谧和清丽中获得瞬间的生命享受。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皎月当空,江天无尘,一色净美。这美出自诗人的内心,又以何人何年来叩问:有限的个体生命能够超越时间的规定而获得永恒无限的价值吗? 第二层:天上水上,浩白无尘,只有这一轮孤月,在无穷的宇宙中,永无终止的漂泊。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命却一代传一代,没有穷尽,如同江月永恒于宇宙天地。莫非江月也属情种,它在等待自己的情人吗?如果江月有情的话,那么人就应该更有情;但是有情的个体生命有限,看看长江流水的永恒,那后浪推前浪不正像人类的代代相传吗?诗人似乎从宇宙天地顿悟到有限与无限的平衡。这是诗化了的时间,诗化了的哲学。 第三层:移动的月光,一定是正照着那女人的妆镜台。思念之情,如同这皎洁的月色一样也笼罩着游子。 (1)“白云一片去悠悠,清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在永恒的时间里,情永恒,情纯洁;爱也永恒,爱也纯洁。“过去的爱,在一个永在的回溯所形成的永不消失的真实中重新开花,而现在的生命也就挟有未来希望和踵事增华的幼芽了。”由江天而游子,而思妇,由宇宙之大而人间相思,足见纯洁爱情是超时空的。 (2)“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写游子之思。游子内心对客观实在的认识直陈为诗意化的心境。由此及彼,自我内心所体验过的内在感受而及对方。 (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之情。高楼思妇难于排遣的相思之情,呈现出直观主体与直观对象的交融统一境界。 (4)“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写游子之思和思妇之词。在思念中,时间被取消了,凝化为永恒。 第三层: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终以江月落笔,回扣起笔,同样妙绝。 “月可落,春可尽,花可无,而情不可得而没也……”千端万绪,总在此情字内。 全诗虽然带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但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音调嘹亮,意境清沏而透明。 四、连接 诗人由江天月色,引发对人生宇宙的思索。上承《楚辞·天问》,下启李白、苏轼。 如《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阮籍《咏怀》:“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都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别开生面,翻出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可谓“哀而不伤”。 五、后人评价 闻一多先生称此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一千多年以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评价委实不为过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766a4f2b7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