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赏析

时间:2022-11-27 20:10: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清人沈德潜说此五字安放自然。而真正让这五种意象安放自然的是唐代诗人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的旧题,曾在艳情诗人笔下,成为表现浮艳浅薄、靡靡之音的制题(闻一多语)。到了初唐张若虚笔下,旧瓶装新酒,香气袭人,于腐土中开出了鲜花,以至于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说她洗净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留下的那份最黑暗的罪孽,称她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上的顶峰。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为一岁之首,轻如纤云柳絮,小如草尖鸟眼,薄如新羽,亮如花蕾;江为水之所在,含清光,发清响,流清韵,蓄清味,柔而长,婉而洁。春之江美,江之春更美!花,是春天的灵魂;而夜,是一日之尾,她低回、迷离、神秘、疲乏、空茫,是时间的眠床,是万物的温柔乡,是瞌睡人的眼睛,是照路的小桔灯,朦朦胧胧却又温馨可爱,是鸟儿收敛了的翅膀,是屋檐下飘散的干草烟乡……而月,是夜的灵魂!没有月光的夜晚谈不上美丽,恰似没有花香的春天。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意象有机融合,美轮美奂,是此诗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却不是关键性原因。那么,究竟是何魅力让这首诗千古传诵?我认为是全诗中强调的宇宙生命意识将读者的心灵牢牢抓紧,体现出大我小我的统一。大我在苦苦追寻宇宙的奥秘、人生的真谛;小我在深深体悟游子思妇别情离绪的痛苦。一大一小——宏观与微观,大情怀与小情思,融化在飞翔着精灵充满着神性的大自然——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意境中,情景理水乳交融,超越了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情长的爱情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诗歌开头即创造了一个开阔壮美、大气磅礴的意境: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一个字刻画出月与潮活泼泼的生命动感,仿佛月出江面。洒下银色月光的江浪一浪高过一浪一声高过一声,相逐千万里之远……读者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都被调动起来,胸襟为之开阔,烦恼融化在碧波江水中。 《抱扑子》月之精生水,是以月盛而潮涛大,是月共潮生的最早出处。此后成为诗人喜爱使用的一个诗歌意象,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象代表相思,代表因空间阻隔只能托明月寄相思的蕴意。这一意象的出现,为下文中抒发小我怨旷的情感埋下了艺术景的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远镜头拉回中镜头以至特写——江水曲曲弯弯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银色月光泻在花林中,仿佛洒下一层洁白的雪,月光涤荡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流霜融化于其中,大千世界犹轻纱笼罩,如烟如雾,如梦如幻……镜头最后在一轮孤月上定格,由流霜孤月,读者的心随诗人的心渐至清冷、沉静、孤独,这也是诗文为下文抒情议论所做的艺术氛围渲染。 诗至此,诗人既信手破了题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又为下文蓄足了气势,撑开了场面,不可小觑。以上为全诗的第一部分,也是无我的部分,是诗人低头向宁静的大自然里深深潜沉的过程。



1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八句,是全诗的核心,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的转变,是由景而人的转变,是由自然向灵魂的转变。最重要的是,这个,不是小我意义上的抒情者,而是一个大我意义上的思考者,一个带着对宇宙人生终极关怀的人。闻一多说,这是一种宇宙生命意识。 这种探索,古人已有之。如曹植的《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阮籍《咏怀》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等等,多半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却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反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长久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淡淡伤感中的欣慰。面对宇宙无限人生有限诗人并不颓废绝望,这源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哀而不伤的基调,初盛唐之音的回响仿佛就在耳畔。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于中天,仿佛等待什么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把大自然景色转向人生图象。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此句承上启下。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代表感别迷离的情境,一个字,引出下半篇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照流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浅濯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沧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如果说诗中第一次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约何年初照人?是对宇宙人类起源的探索,那么这第二次发问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是对人类中最普遍最刻骨铭心的感情——爱情的热切关照。大情怀转向小情思,大我小我转变。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明月楼,月夜楼中的思妇。以下十六句,前八句写思妇情怀,后八句写游子心境。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

曹植有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以月烘托相思之情,悲泪自出。张若虚亦如此。已拟人化,徘徊极传神:一是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徘徊不忍离去,与她作伴,为她解愁,柔和的清挥洒在了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思念更切,想赶走这令她伤感的月光,然而却卷不去拂还来,卷不去的,拂还来的是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扰人的愁呀。与君共沐月光却无法相知,只好拂明月遥寄相思。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俯江面:鱼儿跃动,只激起阵阵微波,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平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信——该又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花落春潭,春光将老,却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光,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又一次昼夜轮回。斜月沉沉藏海物,碣石潇湘无限路。”“沉沉,渲染了他的孤寂落寞,天南海北,无限路途,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愁。他怆惘不知,这样的月夜,有几人能够幸运归去?而他只有看着落月余辉将满怀愁情撒在江边的树上……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


交织成一片,撒在江边树上,也撒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 至此,诗人完成了宇宙生命意识中大我小我的探索,则是这次生命追问中的纽带,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贯通上下,触处生神,在月的开始——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中,诗人的灵魂在对宇宙、人生、爱情这些人间普遍永恒的主题的追问中释放出来。

这不是一个普通平庸麻木的灵魂。他体悟到生命的深远与短暂,领悟到人生自然宇宙之奥秘,是高悬在鲜花江水之上也高悬在明月长夜之上、甚至高悬在人之上的灵魂!

人与月千秋万代之前的初识,千秋万代的幽会,千秋万代以后的离恨,在张若虚笔下,散发出亘古不变的艺术魅力。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a92531cbb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