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贰其行”中“行”字读音辨正

时间:2022-08-19 21:12: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士贰其行字读音辨正

作者:刘松来

来源:《语文建设》2014年第04

《诗经·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其中的字,到底是读ng还是读ng呢?这还得从句意、词义、音韵等方面去分析研究。

要理解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的句意,首先要谈及的词性用法。对于字,历代名家多所训释,但举其要者却只有两家:一是东汉的郑玄(唐孔颖达附和其说),一是清代的王引之。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云:贰当为貣之讹,貣音他得反,即之借字也。”[1]忒,差错,过失。这样诗句”“同义对举,翻译为:女子没有出现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出现了差错。郑笺曰:我心于汝故无差贰,而复关之行有二意。正义曰:言我心于汝男子也不为差贰,而士何谓二三其行于己也?”[2]郑氏解二意,孔氏则径以二三解之。郑、孔虽未直言,但实际上是把当作数词的借字看待的。现代学者特别是当代学者,又在此基础上提出数词用如动词的说法,而且流行甚广。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贰,不专一。用如动词。”[3]教材也依此注释: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爽,这里是差错的意思。贰,不专一,有二心,跟相对。

依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其句注释之异主要在于字的词义理解上,但无论哪种句意解释,此处的词义是一致的,都作品行”“行为解,理应读成ng

既然根据其词义句意判断此处应读ng,那为什么标准朗读磁带及网上一些名家朗诵却读为ng呢?在此读ng是否就错读了呢?对于这些问题,又必须从音韵上去寻根究底。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是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诗歌的美学本质,在于能够用优雅的字句抒写人类的思想和情感,而声韵音乐则是表达诗歌情趣的特佳方式。一首好诗,不仅要有好的意境和情思,而且也需要音韵和节奏的配合,才能表现出感人的诗趣与韵味。自《诗经》三百篇起,中国的传统诗歌,都有明显的韵律和节奏。许多流传至今的传统诗歌,原来都是可以入乐的。早在《尚·虞书》中就有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诗乐同体之说。作为中国最早诗歌总集的《诗经》,在韵律节奏美感上已相当成熟。然而,从古至今,凡是认真读过《诗经》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诗经》不少篇章中的语句,按今音读并不完全符合押韵的要求。如《国风·齐风·载驱》中有: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这里汤、彭、荡、翔属于韵脚字,其中汤、荡、翔均属ang韵,而字则属eng韵。再如《国·曹风·下泉》中有: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这里萧、周属于韵脚字,字属ao韵,字属ou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面对《诗经》中存在的押韵问题,历代文字训诂学者,采取通转、叶韵的办法,指导人们临时改变一些韵脚字的读音,以寻求原作声韵的协调。叶(xié)韵,又称协韵”“谐韵。所谓叶音者,改其本字之音以叶他字之音也[4]关于叶韵问题,早在南北朝时期,沈重在《毛诗音》中已有叶韵之说。今韵与古韵因古今音变而有不同,如以今韵读古韵文,多不和谐。如人们所熟知的《关雎》篇: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此处”“韵,叶韵,可读作去声。[5]又如《国风·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古音为”“叶韵。[6]此类现象,在《诗经》中可谓不胜枚举。可见,叶韵在《诗经》中的运用已相当普遍。

现在我们来分析《氓》第四段的韵部: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很显然,这里押两个韵:韵脚陨、贫,文部;韵脚汤、裳、爽、行,阳部。既然同为阳部,那么其读音应叶韵为ng)。

其实,叶韵为,在《诗经》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国风·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行、英、翔、将、姜、忘谐韵。《国风·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裳、兵、行谐韵。以上皆为行走之义;因谐韵,皆叶韵

叶音说是人们认识古音的一个阶段,但是,叶韵不是随意的,主观改字显然是不科学的。明陈第始建立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历史语言观,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明末清初,顾炎武根据《诗经》等先秦韵文韵例、古文字谐声关系以及声训、假借材料,离析《广韵》韵部,得到先秦实际韵部。清代著名音韵学家江永认为古音本来就存在于方音之中,提出方音审取古音说。他说:古岂有韵书哉?韵即其时之方音,是以妇孺犹能知之、协之也。但方音本身也是变化的,音既变矣,文人学士骋才任意,又从而汩之,古音于是益淆讹如棼丝之不可理”[7]。这又等于说,如把王畿成周之雅音也看作方言之一种的话,研究古音就是研究上古时代的方音,时有古今,地有南,古音的变化就是方音的变化。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刘晓南教授认为叶音大多反映作者当时的方音。因此,至于为什么把此字叶韵成彼字,只有从音理、方言、对音等更系统的古音学去考证研究才是科学的。 参考文献

[1]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12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孔颖达等正义,阮元校刻,毛诗正义[A].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2323.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483484. [4]姚际恒.诗经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87.

[5][6]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3265.

[7]江永.古韵标准[M].北京:中华书局,1982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79f1ae5a2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