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居民储蓄率与社会保障比的关系研究 朱雨晴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居民储蓄率为研究对象,利用选取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 2013-2017 共 5 年的数据,建立回归模型,研究社会保障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少儿负担比、老年负担比、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首先研究表明居民储蓄率与社会保障比具有很强的负向影响。其次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平稳快速发展,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历史文化观念原因,我国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低消费、高储蓄”特点,尤其是居民储蓄率明显高于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体。最后直接导致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需求和净出口的拉动作用,增加了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 关键词:储蓄率;社会保障比;面板数据回归;普通最小二乘估计 引言: 我们在本文中将更加关注一些易于宏观调控的政策因素——社会保障的程度。社会保障是国家为了社会公平,给予经济困难的公民以帮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由于储蓄的动机很大部分来源于预防未来收入下降所带来的风险,而当社会保障程度高时,公民可以依靠政府的社会保障来分担这部分风险,故储蓄倾向会降低。如果能证实提高社会保障程度对于降低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显著,就可以为国家直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来调控储蓄提供实证依据,从而为宏观政策制定作出参考。因此,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出口拉动转变为依靠内需拉动,近年来始终都是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但中国的居民储蓄率随着各类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下降幅度有限。因此,探究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对于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转变有着很好的现实意义。 1、问题分析 本文研究了我国居民财产构成与分布状况的变化特征,并进行了国际比较。本文的分析表明,我国居民财产持有数量在较短时间内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尽管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居民财产分布的不均等程度仍不是很高,但不均等程度的扩张速度非常迅速。城镇居民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和城镇居民家庭负担率测度了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合理性,对预防性储蓄动机与居民消费及利率政策效果的关系进行了经济计量分析。结果表明:预防性储蓄动机对居民消费有显著的负效应;制止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乱收费、乱涨价以及增加就业或提高对困难家庭的补助,是弱化预防性储蓄动机的有效措施。 2、模型的建立 由于社会保障支出很大部分针对老年人群体,我们推测社会保障比变动对于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会依赖于老年负担比。我们考虑RSS(社会保障比)和D2(老年负担比)的交互效应,加入交互项RSS*D2。但回归之后发现交互项的系数t值为-0.91,p值为0.362,不够显著。故我们接受原假设,认为RSS与D2没有显著交互效应。同时经过我们检验,目标解释变量RSS与其余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这一部分结果未在表格中呈现。在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中,目标解释变量RSS(社会保障比)的平方项系数t值为0.37,p值为0.716,不存在显著非线性效应。其余变量的系数符号、大小、显著性均较线性模型没有较大变化。联合检验RSS所有变量系数是否为0的F值为2.4,p值为0.0941,在10%水平下显著,显著性较线性模型有所下降。且此非线性模型的R方仅仅较线性模型提高了0.0004,几乎没有变化。 基础上引入个体虚拟变量进行个体固定效应的估计。可以看到R方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变为91.23%,且个体固定效应检验的F值为4.81,p值为0.0361,在5%水平下显著。可见个体固定效应解释了大部分的数据变动。但注意此时目标解释变量RSS的系数符号变成了正号,与经济意义相反,且系数t值只有0.55,p值为0.588,非常不显著。推测仍然存在遗漏变量偏差,使得系数估计有偏不一致。 3、模型的求解 保持其他解释变量不变,当收入的不确定性为0时,社会保障比每上升1个百分点,居民储蓄率平均降低0.99个百分点,几乎是带来了相同幅度的下降,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这一影响的方向与我们的常识相符。但注意模型中我们引入了社会保障比和收入的不确定性的交互项,且交互项系数0.0012为正,故当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大时,社会保障比的增加对于储蓄率的降低效应会减小。若取研究数据中收入的不确定性这一变量的均值565.66,可以得出此时保持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社会保障比每上升1个百分点,居民储蓄率平均降低0.30个百分点左右。这也是符合我们的推测的——当收入的不确定性较大带来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大时,社会保障的增加给人们带来的保障感会降低,所以人们减少储蓄的倾向会降低。 保持其他解释变量不变,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000元时,居民储蓄率平均增加0.52个百分点。这一点也是与凯恩斯理论相符的——消费由当期收入决定,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上升而递减,储蓄率将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上升。 在保持其余变量均不变时,社会保障比RSS的变化引起居民储蓄率HSR的变化为: 且交互项的系数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当收入的不确定性不同时,社会保障比的增加对于居民储蓄率的增加具有显著不同的效应。保持其他解释变量不变,当社会保障比为0时,季度收入的标准差每上升100元,居民储蓄率平均降低1.8个百分点;当社会保障比足够大,在本研究数据中大于14.54%(已经超过了四分之三分位点)时,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会导致居民储蓄率的增加。这与我们的常识是相违背的,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理应带来预防性储蓄的增加。我们推测可能是存在其他影响储蓄率的因素与收入的不确定性相关(例如消费的不确定性),即存在其他的遗漏变量。但由于宏观经济的复杂性,影响储蓄率的因素数不胜数,我们无法穷尽所有的遗漏变量,而且此处收入的不确定性只是本模型中的控制变量,我们并不过多关注它的系数,所以此处我们不过多重视该系数的经济意义。 4、总结 本文通过使用2013-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以及加入固定效应的面板回归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以上的研究,本文认为我国经济“高储蓄,低消费”的问题可以通过直接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如加大社会保障支出来降低居民储蓄率,进而调整经济增长的结构,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且可以对于收入较为稳定的地区而言,这一政策的效果将会更好。并且由于我国经济仍然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依然会带来的储蓄率的同步增长,所以政策的实施力度可以较大。对此我们建议各级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居民的社会保险事业,提高基本养老保险水平,将保障重点逐步由拓宽保障面转化为提升整体保障水平,让老百姓收入风险降低,增加消费倾向,提高人民整体的生活福利水平,进一步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827959149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