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取悦别人更重要的是取悦自己 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乖乖女。父母跟别人谈起我,总会说,“她从不让我们操心。” 我并非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所以从小就知道,有些事是有“潜规则”的。比如,我也想吃某个零食,我主动把零食让给弟弟,这样父母就会说,“哇,姐姐真懂事”;我还会主动要求买便宜一点的自动笔芯,不拖延做作业,认真整理自己的房间,就为了父母说一句“真乖、真懂事”。 后来上学了,语文老师在我的某篇作文下评论,“这篇文章辞藻美丽,但我更喜欢你以往的写作风格,这篇有点太华而不实了”。于是,我再也没出现过那样文绉绉的文风。数学期末考试,明明很快就把能做的都做了,剩下一大堆干看着也不会想到答案,想提早交卷,但也忍了,因为老师说“态度很重要”。 再后来上大学寄宿了,和大家室友有些合不来,但为了融入她们,她们大嘴巴地对某个女生评头论足的时候,我也干笑两声,她们在看我不是那么感兴趣的节目时,我也会坐在一旁,认真看完,当时的我觉得,这样才能让人感觉到你是和他们融入的。 再再后来,工作了。第一份工作是电视记者,有位同事某天打趣地说,“你以后别出镜啦,影响收视率啊。”我听到了,愣了一秒就微笑着点点头说,“嗯”。之后,还真的是能不出镜就不出镜,就算是出镜了也会在剪辑的时候让自己少出现一会儿。 直到今天,我再回头看我这20几年,原来我有这么长的时间里都在取悦别人,我有这么长的时间,都担心别人会因为某件事,或是因为我的不“顺从”,而不喜欢我。 我现在,当然可以气定神闲地说,“取悦自己比取悦别人重要得多”,但5年前的我,甚至更早的我,是怎么也不会这样想的。 大概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我常跟别人笑谈“我是一个人长大的”。父母在我成长的旅程里参与的部分少得可怜,跟大多数父母不管交给奶奶姥姥不同,我也没有哪个长辈管我。但不管怎样,身为孩子,最喜欢得到的关注自然是来自父母。当父母不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的时候,他就会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无法变得更好,至少要变得更听话吧,这样父母才会说一句“真懂事”。 所以我上学的时候,无比想要戴上三条扛、两条杠,无比想要成为第一批戴上红领巾的人,第一批入团、入党的人。因为这样我才会足够多的理由让父母注意到我,然而,每次都是事与愿违。 直到3年前的一天,我母亲对我每次旅行都是一切确定好后知会她感到不满,她让我的父亲来跟我说“你不能这么先斩后奏”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好像不再去取悦谁了。 我的叛逆期来得比较晚。在十几岁的年纪,我的叛逆期都被“顺从、取悦”给取代了。我即便每周的某个深夜就会产生“我要不要离家出走”的念头,但天一亮,我就又是一位文科有天赋理科烂到渣的学生。 即便到了大学,一度的室友关系不和,激发了我强烈的叛逆心,但也仅仅是让我在QQ空间写些有的没的,并没有让我马上打包行李搬出去。 直到这几年,有越来越多人觉得我做的事情有点不一样了。 比如,我“突然”变得很能攒钱。我完全靠自己,走了6个国家15个省份。我把这些攻略整理成心得放上网,意外得到了关注,也得到了不少口水。我也是第一次在微博上尝到了被骂的滋味。 比如,我“突然”变得勇敢。找不到旅伴,一个人带上三脚架,就去旅行了。 比如,我“突然”变得很会旅行。我喜欢旅行,也很擅长做旅游攻略,所以总能打造一个还算不错的旅途。在我说着并不好的英语的时候,就出了国门,然后回来狂补英语,英语越来越好。 比如,我做成了在旁人看来很难做到的事情,有了一点支持者,出了书,在多个平台露脸讲课,还因为会阅读会写作受邀去北京参加了直播。 然而,这些事情,都是我不刻意取悦别人后才有的成果。 有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意识到,我好像为别人活了很久,但我却没有认真地为自己活过。 我明明喜欢旅行,即便花得都是自己的钱,在我母亲向我表示了,她对于我每年都去旅行而不把钱攒起来的不悦之后,我真的减少了旅行频率和旅行的天数。 我明明喜欢尝试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在家人说我花钱买这些东西、体验这些东西都是无用功之后,我每次想要尝试一个新东西的时候,会犹豫很久。 我明明喜欢站在台上把一个观点给讲明白,在其他人说她想去说的时候,我会说“好的啊。” 我总是不断屈就自己的想法,直到我第一次倔强地一个人去旅行,整个车上的人用种不解的眼神看了我四天,即便如此,我第一次感受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不顾他人的言论是这么爽的一件事。 后来,我越来越做自己了。喜欢做手工,就买一大堆材料自己做,不再因为别人的一句“这又有什么用”而改变自己;喜欢下班后看书看剧,就这么做吧,不再因为别人的“你这个人怎么这么不合群”而担忧。 尤其是今年,我一位极重要朋友的突然离世,让我更加明白了,你别以为一辈子很长,有时候,它短到你都无法相信。为了不让自己有遗憾,为了你来这一趟是有些意义的,至少你应该做过不少为了取悦自己而做的事情。 活得越来越像自己,这可能也是真正成熟的标志。我爱我现在的状态,希望你也是。 切瑞西,为爱为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8a50ca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