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何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作者:钱理群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4年第07期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九一八”事变三年以后。鲁迅所关注的,是面对异族侵略,中国人(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和国民)的反应、态度。——这个问题,其实是更带普遍性的:只要存在民族危机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危机,都会出现“如何应对”的问题。 鲁迅的分析,从社会现象入手。面对强敌,中国政府和官员有三种反应:先是“自夸”;接着把希望寄托在“国联”即国际干预;后来就“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尽力逃避了。于是,就有知识分子发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仿佛中国真的没有希望了。 如何看待这些“事实”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悲观论调?——鲁迅写作本文,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这是我们阅读的重点:看看鲁迅如何分析,并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还要从中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写法。 鲁迅的方法,是在对现象的具体分析中提升出三个概念,这也是我们阅读时要紧紧抓住的。首先,“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由炫耀“地大物博”,到求助外国人,看似两个极端,其实有一个共同点,即“没有相信过„自己‟”。——这是一种“他信力”。 然后,就“逐渐虚玄起来”,求神拜佛,目的是要借此“麻醉着自己”。——这就是“自欺力”。 最后,鲁迅提出自己的另一种观察:在“他信力”和“自欺力”的“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就提出了一个和前面的“他信力”“自欺力”对立的“自信力”的概念;这也是针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高论的,鲁迅始终肯定中国人(主要是中国老百姓)的自信力,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样,由现象到本质,由“他信力”到“自欺力”,层层推进,最后,就推出了本文的中心概念:“自信力”。——这样的展开过程;是很能显示鲁迅思维与论证的周密性的,值得仔细琢磨。 由此而进入深入论述,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鲁迅要讨论的是,中国人的自信力建立在哪里? 这也有两个层面。首先是“从古以来”,即历史的层面。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需要注意与讨论的是,鲁迅如何评价他们?鲁迅说:“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这些人在中国“正史”里常常是被遮蔽、掩盖的;原因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8d24ae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