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苏轼诗词中的禅意

时间:2022-04-23 10:19: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探寻苏轼诗词中的禅意

谈起宋代文学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苏轼。尚在欧阳修主盟文坛之时,他就曾明确表示领导文坛的责任将会交付到苏轼的手上,由此可见苏轼在宋代文坛乃至整个古代文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苏轼的一生,大致可以归纳为几个特点:少年时才华横溢,意气风发;到了中年仕途坎坷,历经波折;晚年反思沉淀,到佛道之中寻找解脱。与古代许多文人一样,在人生或是仕途中受挫之后就会选择潜心修道,到佛法禅理中寻找解脱与顿悟,这在两宋时期更是显着,因为在当时佛道盛行,在日常生活中谈佛论道成了文人们一种日常习惯,禅宗更是成为许多政治文人仕途失意时的麻醉剂,而苏轼便是这些文 人的典型代表,其中禅宗思想在其诗词中也是多有体现。

“禅宗”是佛教普遍的修持方法,即让修持者在修行的过程,学会静心思虑,修身养性,从而达到弃恶明善的目的。而宋代的士大夫的命运却比任何一个朝代来说都坎坷许多,几乎所有的文人都经历了几起几落,在政治仕途上的失意使得士大夫寻找精神的寄托于解脱,而当时盛行的禅宗佛教正是给了人们这样一份精神的安慰。在谈佛论道的过程中,他们将禅思融入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之中,并且也将在生活中的感悟升华为禅理。而集儒、释、道于一身的苏轼思想更是复杂,在加上他所受到的家庭的影响,以及联系他坎坷的一生,因而我们可以理解苏轼为何寄情与佛道,希望在禅宗里寻找安宁与寄托。

苏轼不仅信奉佛教,而且对佛禅也有着深入的了解,值得一提的是他一直以来都与禅僧保持密切的交游,例如佛印,道潜,惠琴,惠思等人,在他的诗文中不仅直接以佛教、佛菩萨、禅宗、僧人、寺院等为题材的进入创作范围,而且在诗文中也反映了他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及特殊的人生体悟,多包涵有深刻的哲理与禅味,即使在最平常的生活和自然景物中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苏轼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禅理入诗, 即将禅宗作为诗词创作的材料或是诗歌的主题,在诗词中体现禅理;二是以禅理论诗,即借用禅理或引申禅理来比喻和论述诗理。

在以禅理入诗上,以这首《答径山琳长老》为例来说明。

《答径山琳长老》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这是首诗是当苏轼生病时杭州径山寺的主持维琳长老前往探望依其所赠诵的偈语的原韵所做成的诗。首先,由诗中可以看出,“一千偈”、“罗什”、“神咒”都是佛禅用语和典故。再联系诗歌的内容来理解诗中的禅意,首句说的是“我和长老您都是丙子年出生的,至今已经在世上活了很长久了”,第二句“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则是说“随着时光的流逝,每天背诵佛家的偈子,越来越多,但是眼下又有什么好说的呢”试想,原本都是信奉佛教的两人,而且又是同年出生,有着深厚的佛缘,为何苏轼又要摆出这种“欲说还休”的姿态呢后一句,“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充满了无限的禅意,“自己之所以饱经风霜,只因为有肉体这个依托,如果没有了身躯,也就没有病困来烦扰了”,只有做到了“无身”才能达到“无疾”。佛教偈语有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这里与苏轼的“无身则无疾”的理念是相契合的。佛教倡导的是要清静六根,无欲无求,且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一个空,假使做到了心是空的,那么就可以抵制世间一切的诱惑,这也是佛家的最高境界。联系苏轼坎坷的一生,苏轼认为自己之所以受到迫害,患病痛,都是因为有这个躯壳的存在,通过学禅使得他得到了心灵的修养,感悟了真如,从而参透了生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而后一句“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里则有一个佛家的典故,即后秦时的天竺高僧鸠摩罗刹病危时,便随口说出了三道神咒,命令他外国徒弟为之诵读禳解,结果毫无用处。在这里苏轼认为高僧的行为十分的可笑,因为他认为生死乃是人生中的必然规律,


是无法抗拒的,任何违逆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而参透生死才是真正的大彻大悟,即是高僧又为何做这徒劳之事,本该六根清净,心无贪念,又为何贪恋于世呢由此可知,苏轼此时已经达到了这种参透生死,人我两忘的境界了。

在以禅理论诗上,由于苏轼受到禅宗思想的熏陶,所以他会抓住禅理和诗理中的相通之处,从而借用禅理或者是从禅理中引申出来的思想来论述诗理,此外他还常用一些佛家偈语,禅语等来作为表现手法论述诗理论。苏轼除了是着名的文学家以外,也是杰出的书画家。他的题画诗《书那陵王主薄所画折技诗》里提到“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 工与清新”,从中可知他认为作诗、作画存在着共性,且有迹可循的。创作不应当只追求形似,而要看重其内在的神韵,要提倡自然清新的创作,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之后他又提到创作者应当全心全意地投入创作,达到物我皆忘的境界,才可能创作出自然清新的作品来,这些也是与禅宗思想想契合的。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如此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一代文豪苏东坡,不仅有着非凡的文学成就,而且也有高尚的品格,他用他达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社会变迁,面对人生坎坷,即使历尽艰辛也是百折不挠,想必这些都与他潜心佛道有着必然的关系。所以,我们在理解他的诗词和诗歌理论时,应到时刻记得他以禅理入诗和论诗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以及评价其艺术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9035cc0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