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网上过节

时间:2022-08-23 02:54: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漫谈网上过节

作者:暂无

来源:《杭州(下半月)》 2018年第3



吴爽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互联网已然成为当下传播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等最具非凡潜力和深远影响的新兴媒介。

2017 5 10 日,由浙江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浙江省通信管理局、浙江省网络文化协会和浙江省互联网协会共同编制的《浙江省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6 12月底,杭州市网民数居全省之首,达到735.3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为80.0%。;其中手机网民用户占比98.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杭州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上过节就是其中一例。

网上过节是传统过节风俗的补充网上过节的兴起,是科技与人文结合的结果。有人认为,网络会疏远人际关系。笔者则更倾向于,网上过节的兴起是新时期一种新的过节风俗和人际交流方式,是对传统过节风俗和人际交流方式的补充。

网上过节将人们文化消费、娱乐消遣、获取信息等方面的需求融会贯通。比如时下最流行的各大电商平台推出的年货节,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不仅让农村消费者能够买到城市来的、海外来的年货商品,同时各地特色农产品年货也可送到更多城市消费者手里。与传统采购年货方式相比,这不仅扩展了采购范围,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初作为传统采购年货方式的补充,现已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另外,现实的人际交往受血缘、地缘、业缘、时空等条件的限制,具有狭隘性。

而网络化平台打破年龄、性别、职业、层级的限制,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人,网上过节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空间共享过节的气氛,也更容易平等地去感知和了解对方。以临近的春节拜年为例,传统的拜年方式是走家串户,有时间、距离上的限制。互联网却可以打破这一限制,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实现语音、视频拜年, 更迅速、便捷地送上祝福, 这也是网络时代的过年新趋势。

又比如,近些年流行的微信发红包等,从某种角度说,这其实是压岁钱的网络形式。一般压岁钱是长辈给晚辈,网络红包却没有这些顾忌。比如在家族微信群里,晚辈们为了活跃气氛,往往是红包的发起者、怂恿者,而参与红包活动的长辈们,此刻就像平辈朋友一样积极,一起嬉闹,无形之中增加了与晚辈的亲近感,弥补了现实中的疏离。红包不在于多少,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体现、一种情感的表达,晚辈也更容易在这样的情境下,与长辈对话、交流,分享自身价值观和生活理念。

网上过节是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网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不仅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网上过节是网络对现实影响的结果,就像我们现在许多的网络语言在现实中被运用并得到社会认可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渗透过程,说明虚拟社会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的一部分,这本身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早在2015年,国家网信办就要求各地网信部门、各中央新闻网站在传统节日期间大力开展“网络中国节”系列网络文化活动,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与重阳节等中华传统节日,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滋养网络的积极作用。杭州积极响应,同年,杭州市妇女活动中心全国首创网上“三?八”节,围绕“幸福女人?幸福家”主题,通过“一半天”首页等平台在网上“三?八”节期间同步举行“晒晒幸福事”有奖征集大赛。大赛面向全体网民,


征集能体现网友幸福生活、幸福面貌的照片、视频、文字、手工艺品展示等等,形式不限,内容不限,以各种新颖的方式展现生活中的小幸福。运用“互联网+”思维,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与时代意义,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方法和途径,让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得到创新传承,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感染网民。这种“互联网+精神文明建设”的模式,不仅是文化情怀的互通剂,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助推剂,既符合互联网“共享共治,互联互通”的精神,也能通过网络空间唤醒属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共有的情感认同,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让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可以说,传统节日中体现的深厚民族文化弥补了网络文化易于流俗的缺陷,而网上过节的大众化的特点则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发展。

网上过节须注意以下两点

无可否认,作为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融合,网上过节新风尚的出现的确为传统节日增添了青春、时尚的味道,满足了大众对节日联欢多元化娱乐需求。但也要看到,网络语境的复杂性、开放性、隐匿性、传播的即时性和无边界性,也为一些不文明的过节行为和不法分子的非法行为撑起了保护伞,因而,需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突出对传统节日民俗价值的延续与提升。明确网络是一种手段,是一种形式,但背后体现的还是文化传统。网上节日活动应围绕中华传统节日主题,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与时代意义,营造传统节日热烈祥和的文化氛围。网民们应坚决杜绝参与网上的任何封建迷信活动和任何形式的网络赌博;文明表达祝福,不发表、传播不良短信、言论;保持艰苦朴素传统美德,过节红包要理性,不攀比阔气。

二是牢固树立网络安全意识。要警惕恶意移动APP应用冒充节日类社交软件来诱骗用户安装;警惕不法分子借助社交平台发送诈骗信息;警惕转发与节日礼品有关的网购诈骗内容。因此,须谨慎点击社交平台中过于具诱惑力描述的诱人链接;社交活动尽量基于真实朋友圈,同时保持对陌生人的警惕;使用安全、可靠的安全防护软件。

作者系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党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91042e594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0a.html